“待我中了舉人,必要吃遍山珍海味,才能彌平這些年所受的苦楚。”
聽到這個解釋,李策之感到有些難以理解。
連飯都吃不飽了,最應該解決的難道不是生存問題嗎。
而且這位王童生年年趕考,年年落榜,萬一今年又落榜了,該去何處尋食?
他雖很難理解王童生這類人的想法,但嘴上并沒有明言,反倒詢問起來他這些年來的經歷。
王童生眼神一亮,似乎很久沒人愿意主動和他聊天了,話匣子一打開,便沒有半點保留,說了個通透。
據他所說,當年他家在西河村,也算是富庶農家,有五頭耕牛,良田十五畝。
而在王扈二十三歲那年,瞧見鄰家有人中了舉,那日整個村子都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所有的村民都前來巴結討賞,送禮恭賀,看得他好生羨慕。
自小替家中務農,大字不識幾個的他,也在那時,萌生了做文章,考功名的念頭。
“大字不識便要考功名?”
李策之有些驚訝,也想不出王童生究竟是哪兒來的自信,科考一途,靠的是真憑實學,可不是撞大運。
“大字不識又如何?”
王童生似乎很不滿李策之驚訝的態度,憤憤的道:“哪個孩童生來就熟讀圣人經典?我不過是幼年時因父母疏忽才錯失了教育,成年后方才能自己選擇道路,努力讀書識字,想考功名改變命運,難道也要遭到鄙夷嗎?”
“王兄莫發火,的確是我不對。”
李策之想了想,倒覺得他說的有幾分道理,的確不該以幼年教育而生定論。
見他道歉,頗有些火氣的王童生倒也沒繼續追究,接著往下,繼續說他的經歷。
起初王扈的父母對他要考功名的事情并不贊同,在祖上數八代,都是貧農戶籍的父母眼中,王扈就該老老實實當個莊稼漢。
能考功名,做大官的人,這都是天上文曲老爺托世,自家兒子哪有這能耐和本事?
學讀書識字,純粹是浪費功夫,倒不如幫襯家里多種兩畝地。
“你說說看,他們是不是目光短淺,愚不可及!”
饒是過了這么多年,王扈提起家中父母的態度,依舊怨氣難消。
“的確,大家都是人,也沒有誰比誰多只胳膊多條腿。”
對于王扈不認命的態度,李策之倒是贊同的。
依稀記得幼年時,父親對他說的故事里,也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的言論。
罵罵咧咧的好幾句,頗有些神經質的王扈再度說起來后來的事情。
他不服家里安排,我行我素,發誓一定要考上功名,讓父母瞧瞧。
可惜,此后的十余年,他年年報考,年年落榜,莫說舉人進士,便是一個小小的秀才功名都未曾拿到手。
這十余年間,發生了許多事情。
他的父母相繼病逝,而與王扈青梅竹馬,曾約定成婚的鄰村女子,也因王扈醉心學問,冷落了她,導致兩人漸行漸遠。
直到某一日,他再聽到消息,已是姑娘嫁作他人婦。
“衣不如新,人不如舊,為何,她就不能再等等我?”
似乎想起了記憶中那位曾與他互生情愫,私定終身的女人,王扈的臉上透著十足的凄苦神情,顯得消沉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