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在課堂上反復練了很多遍,冉讓現在的身體記憶并沒有消退,不用再數吹咀就能夠找到C調do。
不過戴上耳機,家里又比課堂上安靜太多。這讓他又很清晰的聽到,自己吹得并不準。八個音符的位置是找對了,但漏氣也嚴重,相鄰的音時常跟著一起響。
冉讓并不氣餒,挺直了上身,重新閉上眼睛,打著節拍,“跟著老師”又唱了一遍。然后,他重新架起口琴,含孔吹了起來,但是效果依然不盡理想。
之后又試了幾遍,冉讓才真正知道了厲害:原來想把12345671吹工整,都這么難?
當然,如果用最簡單的辦法,不含三孔,原本也沒這么難。冉讓也很想試試,就用一般的方式玩一玩。
但是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
冉讓沒有投機取巧的習慣,微微休息了一下,就重新唱譜,打拍,然后再練。
因為吹得太努力,他的頭上又冒出了汗,腦袋也有些發暈。但越著急,越是吹不準,冉讓都懷疑自己是不是太笨?或者是戴著牙套不適合練口琴。
老師在課堂上說:“每天練琴半小時,你會找到練琴的樂趣。”
可冉讓已經練了半小時,暫時還沒有找到樂趣。他實在是太笨了,起碼談不上聰明,連“哆惹咪發嗦啦稀哆”都吹不清楚。
要是換了其他人,怕是早就放棄了。
只可惜,冉讓從小受到的打擊很多,似乎已經司空見慣,并沒有被打倒。
而且作為笨人,自然有笨人的想法。或許對天賦高的人來說,吹12345671連練習都談不上。但是冉讓覺得,這對他來說不亞于一首完整的歌曲。
“分開來練!”
先練“do”這個音。
冉讓再次張嘴,含住了三個孔。輕輕吹響了C調的do之后,耳機里清晰的感受到了一點雜音:有左邊一個吹咀的do,好像還有右邊吹咀的mi。
如果是吸音re,左邊就明顯會有低音xi的雜音,右邊則是C調的fa。
這證明兩個問題。一是左邊含孔超界了。另一個問題,是右邊的舌頭沒有做好閉合。
于是冉讓慢慢將嘴收小了一點,果然那個同樣是do的雜音消失了。于是冉讓仔細感受,自己的嘴到底張到了多大?他要把這個位置記憶下來。
口琴是一樣的,但每個人的體格不同,含孔的位置自然也不同。這就需要精確的測量。
如果是天才可能不需要,可惜冉讓并不是天才。
當然,如果是聰明人也不需要。因為聰明人會偷懶,比如含住一個孔不停的吹,自然也能消除雜音。
但是冉讓還笨,不知道偷懶。松開吹咀重新再含孔,和一直吹一個單音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就這一個音,冉讓反復吹了上百遍。
他蠢到放開口琴,先唱一聲譜,然后再含孔,就像被老師盯著一樣。只有這樣,才能不停的讓身體重復這種機械記憶,最終讓低聲部的雜音徹底消失。
接下來,是消滅鄰聲部的雜音了。
冉讓像剛才一樣,慢慢調整著自己舌頭的位置,仔細辨認著耳機里傳出來的簧爿振動。終于,鄰聲的雜音也消失了,冉讓趕緊記憶下這個口型,反復又吹響do這個音。
這一回,耳機里傳來的終于是非常單一,準確,清晰的C調do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