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琴在瑪德蘭的吹奏中響起,點燃了這個紫色的夜晚。
被顏值吸引的少量觀眾,頓時又被口琴吸引了。因為絕大多數人都聽過“紫色激情”。哪怕不知道這首曲目的名字,也會覺得耳熟,更知道這是小提琴曲。
“瑪德蘭”是新人,也是吉祥物,定位很低。
所以主持人故意沒有介紹什么頭銜,甚至沒有介紹這是口琴演奏,更沒有介紹曲目名稱。只是含糊其辭說是紫色江城之夜,屬于墊場節目。
但冉讓用口琴吹奏的“紫色激情”,竟然沒有半點違和感。這讓原本興致不高的觀眾多少有了點興致,而不想聽音樂的觀眾也不會覺得反感。
因為冉讓的這首“紫色激情”已經達到神還原,哪怕和原版放在一處,調整到零點一倍速。除了口琴和提琴的音色有差別外,其他的沒有任何不同。
冉讓的口琴和小提琴一樣有弱音,也有強音;而且是高音也有暗音,低音也有亮音。這在音樂剛剛入耳不久,就真正吸引住了喜歡這首曲目的觀眾。
原來口琴同樣也能像小提琴那樣,演奏出連貫音符。這讓其他觀眾也多少被感染了一點。因為這首曲目本來就好聽,哪怕當背景音樂也是洗腦神曲。
加上“瑪德蘭”演奏口琴的時候,儀態端莊,又不失可愛,更沒有一般人吹口琴時那樣手忙腳亂的樣子。這更是顛覆了不少人對口琴的印象。
如果這是一位小提琴手,或許還不能給人如此提神的感覺,反而會讓人吹毛求疵。但這是口琴,現場不少觀眾似乎不太能想象,口琴還能這樣玩?
完全不一樣的樂器,卻演繹出了讓人滿意的風格。如此反差,很快就抓住了人的耳朵。
主曲的第一段,冉讓的壓音和電子鼓配合和恰到好處,強調音讓不少人跟著打起了節拍。而第二段也如原曲那樣,變得歡快流暢,順滑得使人心情愉悅。
冉讓的壓音技巧能夠讓簧爿震動到八分之一拍,而他跳音快到十六分之一拍。加之三孔吹奏極為科學,所以冉讓的琴聲給人一種連綿的意境,好像不用換孔。
而且他的超吹能夠完全展露出曲目中的明亮,該抒發的情緒絕對不會讓聽眾憋在心里。如此每一個亮音,高音都能給人數倍的舒暢。
終于到了副曲部分,冉讓更是展露了壓音與超吹切換的嫻熟技藝。哪怕觀眾聽不懂,但舞臺上的“瑪德蘭”輕松自如的跳躍快節奏音符,也給人一種極為暢快的意境。
其實演奏到副曲的時候,冉讓自己都已經忘記很多事了。他的腦子里要么想著曲譜,要么在指揮自己吹奏音符,眼睛是睜是閉恐怕自己都不知道。
或許冉讓并沒有注意,他演奏的臺風已經很接近老王的水準了,盡管風格不同。演奏的舞臺效果永遠是學不來的,是演奏者的自然流露。
這讓坐得近的觀眾特別喜歡“瑪德蘭”的卡姿黃大眼睛。特別是曲目每每到達**的時候,“她”的眼睛都似閉又睜,像對新月一樣,簡直撩人心魄!
這讓不少大叔突然記起來,該用手機錄像了。
而這個時候,卻是貝斯手鐘亞樓跳出來了。紫色激情里有一段貝斯和弦,因為這次展會是現場版,所有的樂器都是現場還原,鐘亞樓是特地被安排給冉讓捧場的。
鐘亞樓的貝斯也不是蓋的,為了這次演出也是復習了好久,當真是超水平發揮。這讓不少人認出了這個胖子:“這不是‘寫輪嗓’鐘亞樓嗎?”
而冉讓已經完全沉浸在音樂里了,甚至不用他演奏的這貝斯曲目,還和鐘亞樓“眉來眼去”。鐘亞樓也抱著貝斯朝他咧嘴直笑,墨鏡里都能看出光彩。
之后貝斯演奏結束,主題驟然回到冉讓這里。背景音樂完全消失了,只剩下了小鼓輕而密集的節奏,冉讓也把自己的琴藝完全融入在了最后這段副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