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最終在小丫頭的帶領下,這三小只相互商量,自行補充,把自己那么多天的行程,都表達的十分清楚。
這些大人們反而會因為自己匱乏的想象力和蒼白的文字,感覺到自己真的是越長大越孤單!
最后,小丫頭還跟姜易提了一個要求,說要把自己做的那些東西都拍下來,然后變成一個類似動畫片的東西。
姜易跟小丫頭講過動畫的原理,小丫頭記的非常清楚。
但是她想要把自己幾天的生活用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那就有點而小難度了。
姜易也是給了小家伙一些建議,末了,姜易就準備把三個小家伙的做作業過程給錄制下來,一份留在家中存檔,一份交給小家伙讓她當成作業。
這就相當于是拍一個小短片了,姜易很榮幸的參與了進來,成為了導演。
而剩下的家長自然也沒閑著,扮金絲猴的,扮金絲猴,扮大熊貓的扮大熊貓,甚至還有扮藍精靈和蘑菇的!
姜易甚至還給小家伙們寫了一首歌,交給文安安作為這個小短片的片尾曲。
這首歌,就是那首親親我的寶貝。
文安安只是作為領唱,最后的結尾還是要幾個家長一起來合唱。
一個家庭作業,最終在三個家庭的參與下,變成了一個大制作的樣子。
當然,幼兒園布置這樣的作業,本來就是打著要家長多跟孩子互動,多陪陪孩子的打算。
現在有了這樣強大的陣容和設計,那也是完全沒有脫離作業設計的初衷。
畫了一天的時間,弄了很多的材料,姜易先是帶著孩子們制作各種需要用到的道具。
這一步,就算是讓他們完成手工了。
而此時的家長們,正在跟著文安安練習那首歌,就連白宇這個大忙人也抽出了兩天的時間,專門陪著潘潘。
第二天的時候,所有的道具都準備妥當,除了孩子們親手制作的,還有一些非關鍵的道具,姜易直接花錢去買了一些。
然后小孩子們講故事的時間就開始了。
姜易拿著一臺很是專業的攝影器械,對著小家伙們開始了自己的第一次導演生涯。
孩子們按照自己的想法吧所有的元素,和假期的經歷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盡管有很多的片段看起來邏輯并沒有那么清楚,但是這絲毫不影響故事的情節充實。
很快,這個故事短片,就拍攝完成了,整整兩個多小時。
家長們就像是陪著孩子們玩了一場大型的游戲。
這樣的陪伴力度,那可以說整個幼兒園都找不出多少來。
把東西錄制好了以后,姜易還親自下手,把東西制成了三份交給每一家留作紀念。
同時他也按照講述人的不同,把這一段完整的視頻,剪成了三段。
每個小家伙都是主講人,正是三種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這一次的旅行。
姜易之所以要把視頻剪出來,那意思也是想讓三個小家伙各自手里都有自己當主角的東西。
更重要的是,讓她們可以順利的交作業,畢竟只有一份的話,交給老師也不方便。
姜易在這邊自作聰明,可他卻不知道,等開學的時候三小只交了作業,然后三個小家伙各自描述了自己的假期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