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南征,馬謖的功勞眾多,完全掩蓋了李遺作為后軍主將所得到的功績。
李恢付出不的代價,夸大李遺的功績,本想讓他在第一階段能夠獲得封賞。
他那點功績,不但與呂凱、馬謖無法相提并論,就算與關索、張嶷、王平、馬岱、廖淳等人相比,也頗有不如,并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心中暗暗不爽。
李恢本來屬于益州系,但他在向劉備自薦擔任庲降都督之時,就已經向劉備表忠心,等于是加入了元老一系,成為劉家的忠實擁護者。
關羽、張飛、糜竺、關平等骨干元老的相繼去世,讓元老派的實力大減,簡雍、孫乾、伊籍等人,也在想辦法壯大元老系的力量。
關羽、張飛去世以后,張家、關家都失去了主心骨,等于在蜀漢朝庭沒有了話語權,家族的地位和待遇,都受到了很大影響。
張家還算過得去,尤以關家最為落魄。
當年劉備沒有任命張飛為漢中都督,張飛非常失落。
為了補償張飛,劉備不但任命張飛為閬中都督,可以開衙建府,并且能節制漢中都督魏延,張飛被害后,蜀漢再沒有設置閬中都督這個職位。
因為張飛對劉備的忠誠,劉備稱帝后,還把他的長女張星彩納為太子妃,賞賜的錢財不計其數。
劉禪繼位后,立張星彩為皇后,張家成為了皇親國戚。
所以,張家雖然在朝廷沒有多少話語權,但也沒有人敢于得罪他們,日子過得還算滋潤。
而關家就不一樣了,關羽在世時傲氣凌人,得罪了不少同僚,在他和關平死后,背后他壞話的人可不少,不少人把丟失荊州的責任,都推到了關羽的身上。
劉備當然不能贊同這樣的結論!
如果真的把丟失荊州罪責推給關羽,關家就算不被抄家滅族,但完全夠得上剝奪勛爵,削職為民,充軍發配等懲罰。
為了給關羽正名,也為了給關羽報仇,劉備明知不是與孫權開戰的好時期,他置諸葛亮等饒勸諫于不顧,出兵討伐孫權,并發布檄文,把關羽丟失荊州的原因,歸咨于孫權的背信棄義。
當年關羽威鎮荊州,根基都和財產都在荊州,孫權統治荊州以后,沒收了關家的全部資產,分賞給呂蒙、陸遜等有功將士。
劉備尚在世時,有他的力挺,自然沒有人對關家落井下石,但沒有多少經濟來源的關家,在成都坐吃山空,不可避免的落魄下去,甚至日常開支,都不得不接受張家和元老系的資助。
劉備去世以后,荊州系、益州系、元老系依然存在。
但荊州系、益州系兩大派系并不是水火不容,經過相互之間滲透、融合以后,形成了以諸葛亮、李嚴為首的軍、政兩大陣營。
而元老系作為鐵桿保皇派,游離于兩大陣營之外,保持著相對的獨立,維持兩大陣營之間的平衡。
本來,諸葛亮和李嚴兩個陣營是旗鼓相當的。
但自從李嚴的“六紙書”被雍闿無視以后,李嚴患得患失,并沒有主動出兵討伐,不但他個饒威望下降,整個陣營也處于劣勢。
諸葛亮趁機出手,以丞相的職位,領軍南征。雖然沒有什么不妥,卻是搶了中護軍李嚴的活計,順利把手伸到了軍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