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找不到問題,他們造謠也要捏造一些查無實據的罪名,至少要把你搞臭了。
至于后面的結果,他們自己能不能升遷并不重要,誰被提升上去了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和他們一樣得不到升遷,他們的心里是相當平衡的。
諸葛亮也不想馬謖在軍中晉升的太快,希望他能在基層多鍛煉,積累經驗,以后能夠獨當一面,分擔他的一些工作和壓力。
蔣琬、楊儀、馬謖、向寵等人,都是諸葛亮從荊州帶過來的親信,他同樣也不希望馬謖表現太搶眼而讓其他人心生芥蒂。
諸葛亮想要北伐中原,內部一定要穩定,平衡好各個勢力之間的關系非常重要,諸葛亮可不想因為這么一個功勞,讓整個李嚴派系心里有疙瘩,也不想讓元老系的人有看法。
軍隊進入蠻族的地盤,軍營四周到處都是蠻兵的探子,從這四座大營里派出數千軍隊的動靜可不小,很容易被孟獲發現自己的意圖,說不定功虧一簣。
諸葛亮想了很久,決定還是動用馬岱、田石這支新來的軍隊,悄悄讓軍隊開拔到渡江地點,雖然只有四千人馬,但也勉強夠用了。
斥候傳來情報,馬岱的軍隊離瀘水已經不遠了,諸葛亮他把軍營的大小事情交代給楊儀酌情處理,自己卻帶著馬謖,跟隨的只有數百名衛士,大張旗鼓地順著江邊考察地形。
其實,諸葛亮和馬謖,是去攔住快到瀘水的馬岱、田石的押運藥品、糧米的隊伍。
他們兩個押運暑藥和糧米到來,肯定要進入諸葛亮屯兵的大本營,搞的動靜太大,容易被孟獲的探子發現。
諸葛亮情報精準,前行不到十里,就碰到了馬岱、田石派出的斥候,諸葛亮下令隊伍停下來,命馬岱、田石前來相見。
不到一盞茶的功夫,馬岱、田石,還帶著趙統,一起進來拜見諸葛亮。
原來,趙統出發前,是受了丞相府長史向郎的委托,讓他順道把成都制作完成的上千份行軍散押運過來。
出發時,他和杜瓊、柳隱、陳式、李豐、諸葛喬、關鳳等人是一路,他和柳隱輪流領士卒值夜,護衛隊伍的安全。
到了平夷縣,是李恢的地盤,因為關鳳的到來,李恢準備把李遺和關鳳的婚事辦了,宴請了杜瓊等人,讓他們留下來休息幾天。
李恢也有他的小算盤,他現在身為庲降都督,在蜀漢朝廷,那就是封疆大吏。
但他遠離朝廷,需要在朝廷也有盟友替他傳遞消息,并在關鍵時刻,能在皇帝面前替他說話,互相支持。
李恢加入元老系比較晚,但深得劉備信任,出任庲降都督以后,本來在朝廷是不愁沒有人給他說話的。
但元老系也有文官和武將兩個陣營之分,本來是以關羽、張飛、趙云為代表的武將陣營,占據元老系的主導地位,李恢在南昌的日子挺滋潤。
但在關羽、張飛、馬超、黃忠等大將先后死亡以后,元老系的武將只剩下趙云、陳到、李恢等數人,在朝廷的話語權變小了,元老系的主導權落到了簡雍、孫乾、伊籍、劉琰、劉邕、胡濟等人手中。
加上陳到領軍鎮守江州,李恢坐鎮建寧,留在朝廷元老系武將,只剩下趙云。
趙云在朝廷的話語權本來不大,偏偏趙云還不喜歡拉幫結派,更不愿替人歌功頌德,劉備去世以后,不由李恢不擔心。
杜瓊被劉禪拜為諫議大夫,在朝廷消息靈通、在劉禪面前的話語權不小,如果能夠與杜瓊交好,對李恢還是非常有益的。
杜瓊并不急于前去見諸葛亮,他也想順便調查一下前線的事情,就順水推舟,留下來參加了李恢酒宴。
杜瓊對李恢這個封疆大吏,他還得給面子,還答應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參加李遺和關鳳的婚禮。
趙統初次上戰場歷練,他代表的是趙云,本來趙云是不想給他兵馬的,但想到他還要押運行軍散,害怕沿途發生意外,就把自己精心訓練的五百步兵交給了他。
趙統身為趙云的長子,深知父親的性格,他不想和李恢走的太近,就以前線急需行軍散為由,領軍離開了平夷縣,剛好碰到了馬岱、田石押運行軍散、藿香正氣散和糧車的隊伍,三人就合兵一處,一起過來了。
馬岱、田石、趙統參拜完畢,諸葛亮問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