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木筏也是可以用的,主要是河邊這些樹木,都是含水量大的雜木,浮力不足以載人載物,如果換成干燥的樹木,就可以用了。
呂凱并不知道浮力的原理,但他從當地人用竹筏的信息找到了解決之法,他對諸葛亮說道:
“聽說西洱河上流有一座竹山,其山上的竹子長得非常粗壯,大的和樹木一樣粗。我們可以派人前去砍伐竹子,制作竹筏,在河上搭起竹橋,軍馬可以輕松渡過。”
諸葛亮所在的荊州,也是楠竹的產地,西川到處都有楠竹,對楠竹的砍伐和使用,士卒們并不陌生。
諸葛亮隨即調數千士卒前往竹山,砍伐大竹子上萬根,扎成竹排順水放下。
諸葛亮挑選了一個河面狹窄的地方,把竹筏綁扎在一起,搭起一座竹橋,寬有十余丈。
諸葛亮又調來上萬大軍,在河北岸,扎下一排營寨,然后就以河為壕塹,以浮橋為城門,在河北岸筑起數道土墻,圍成一個防守城池。
諸葛亮當然不會讓蠻兵輕易攻到竹橋,只要丟一把火,就能讓竹橋化為烏有。
諸葛亮是要給孟獲一個錯覺,認為自己是要據險而守,又在西洱河南岸橋頭,利用地形,品字形立下三個堅固的大寨,護住竹橋,每個營寨都有數千兵馬,可以互相呼應,等待“刀牌獠丁”的到來。
孟獲這次出征的目的,主要是消耗禿龍洞、八納洞、烏戈國三大部落轄區內的中小部落的軍事實力。
孟獲可不想再調用本部落的精銳兵馬,他再也消耗不起了。
但沒有自己的親信兵馬督戰,這仗也沒有辦法打!
好在他回到銀坑洞不久,賀云、方山已經在黃河洞、花園洞立下了根基,各帶五千兵馬前來助戰。
賀云和方山,因為提前就知道了孟獲偷營的結果,跟隨孟獲偷襲諸葛亮營寨之時,并沒有盲目冒進,幾乎沒有受到什么損失,他們的軍事指揮才能,也得到了黃河洞、花園洞士卒的認可。
賀云率軍回到黃河洞,方山率軍回到花園洞,他們利用部下將領所在的家族,與各方勢力達成協議,確定了自己的地盤。
他們商量以后,覺得要想過得安穩,孟獲這個靠山不能垮臺,各自留下了一半的軍隊和親信將領駐守地盤,各領五千軍馬來助孟獲,實際上是要助諸葛亮、馬謖徹底平定蠻族。
孟獲這次與諸葛亮對戰的心態改變了,他也不想真的戰勝諸葛亮,也不怕諸葛亮殺了自己,這次出征索性不動用部落的精兵,只帶了自己的數百心腹衛士,率領賀云、方山的一萬人馬,和征召來的三萬多“刀牌獠丁”,往西洱河邊的蜀軍營寨殺去。
對悍勇“刀牌獠丁”的戰斗力,孟獲還是有信心的,將近西洱河的時候,孟獲讓孟優、賀云、方山統領中軍準備接應,他親自引前部一萬“刀牌獠丁”,直接到了品字形的前寨挑戰。
孟獲被諸葛亮擒獲三次,一起也喝過酒,兩人也算是老熟人了。
但起初諸葛亮并沒有把孟獲放在平等的地位,并不在軍陣上和他相見。
諸葛亮見孟獲率領“刀牌獠丁”主動前來進攻,知道他已經領會了自己的意思,今天決定在陣上見他一次。
諸葛亮并沒有穿戴盔甲,而是頭戴綸巾,身披鶴氅,手執羽扇,乘坐在一輛駟馬車上,左右眾將騎馬,簇擁而出。
孟獲的裝備,已經被諸葛亮繳獲好幾次了,每次諸葛亮放他人走,另外安排馬匹,卻故意不把他的盔甲和原來的馬匹還給他。
這次諸葛亮南征,使用攻心之計,斬首蠻兵將士相當少,意味著將士們的軍功減少,而敵方主帥的武器、盔甲和坐騎,都是可以登記在冊,換取不少的軍功,這就是所謂的我軍打得敵酋“丟盔棄甲”。
孟獲作為蠻王,好裝備還是不缺的,只是新裝備用著有些不順手,尤其是坐騎,對他的戰力有一定影響。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