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地方做官的蔣琬,看著堂上的緊張氣氛,欲言又止。
諸葛亮可不想冷了場,就用鼓勵的眼光,看向蔣琬。
蔣琬是諸葛亮重點培養的人,建興元年(公元223年),諸葛亮開府治事,馬上聘任他為東曹掾,沒多久,又提拔為丞相府參軍。
蔣琬和馬謖,看起來都是丞相府參軍,但在諸葛亮心目中的地位,蔣琬遠在馬謖之上。
諸葛亮經常帶著蔣琬上朝,言傳身教,似乎早就選定了自己的接班人。
他們之間存在約定的默契,當諸葛亮不方便親自出面反駁或者附和某些奏章的時候,諸葛亮就會用這樣的眼光看他。
蔣琬會意,馬上拱手向諸葛亮提問道:
“丞相,您親自率領大軍,不遠千里,深入蠻荒不毛之地,攻略了這么多的地方;現在蠻王孟獲也已經誠心歸服,丞相為什么不派遣官吏,與孟獲一同牧守這些地方?”
諸葛亮笑著點了點頭,目光掃視全場將領一遍,他非常享受這種期待的目光,他不再賣關子,說道:
“如果朝廷派遣官吏前來治理這些地方,存在三大難題:
派遣官員就要建立官府衙門,就必須興建城池,就必須有軍隊駐守,蠻族是糧食匱乏之地,軍隊的糧餉不能就地籌集,必須從其他郡縣運送過來,這是第一個難題;
這次征戰,我軍雖然沒有騷擾蠻族百姓,但蠻兵的傷亡數量可不小。
很多蠻民的父、兄,在戰場上被我軍士卒所傷,或者直接死在我軍手下,這些死傷人員的親屬,難免對我軍有怨恨情緒。
各種原因,造成軍民關系不和諧,時間久了,必成禍患,這是第二個難題。
蠻民好勇斗狠,經常有相互間的爭斗,或者有其他利益上的搶奪,他們習慣用蠻族的古老規矩解決,與朝廷法度不符。
如果官府不用朝廷法度判罰,放任自由,則官府沒有威信,政令難以執行,還不如不成立官府。
如果官府按照朝廷法度判罰案件,則與蠻族的傳統做法不符合,蠻民們心中難免有不服,時間長了,就會反感官府,殺官造反的事情,就難以避免,這是第三個難題。
我現在不派遣官員,也不留駐軍隊,更不用運送糧餉,只收取賦稅,則可與蠻民們相安于無事。”
眾將聽了諸葛亮的解釋,很快想通了其中道理,再沒有人有異議。
于是,諸葛亮把孟獲、楊鋒等人都召集過來,向他們宣布:
三天后,所有南征的蜀軍都要撤走。
諸葛亮之所以決定三天后撤軍,是因為他夜觀天象,發現三天后的中午,有一場狂風暴雨,一直持續到晚上,但夜間會慢慢變小。
第二天雨過天晴,卻是難得的晴朗天氣。
這次南征,諸葛亮發現,蠻族的人更加相信鬼神。
他可不想放過這個裝神弄鬼的機會!
諸葛亮讓大軍收拾好軍資糧草先行,他和馬謖率領四千余人,留在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