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上的豪強大族,操縱選舉,舉薦的人才,往往名不副實,人才選拔的不公,導致官場腐敗,引發民怨鼎沸。
到了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社會動蕩不安。
剛開始時,軍閥割據,群雄亂戰。
到最后,形成了曹操、孫權、劉備三大勢力。
這三大勢力先后建立政權,急需選拔大量有真才實學的人才,來穩定統治,并征戰其他勢力。
同時,世家大族的勢力日益膨脹,新的功勛家族形成。
他們在政治、經濟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力,需要一種新的選官制度,來滿足他們的利益訴求和維持社會的穩定。
陳群主導制定的九品中正制,主要包括以下幾個關鍵環節:
設置中正官
由司徒選擇“德充才盛”或“賢有識鑒”的朝廷的中級官員,擔任其原籍貫的中正官。通常要求中正官必須是本地人,與本人籍貫相符,且是現任朝廷的官員。
中正官的層級
州置大中正,郡置小中正。
大中正的地位較高,多由朝廷的官員兼任;郡小中正,則地位相對較低,都是郡太守的屬吏。
品評人才的標準
主要依據家世、道德、才能三個方面。
家世即候選人的家族背景、祖先的官職情況以及爵位等級等;道德和才能方面,中正官會綜合考察候選人的行為表現、道德品質和才能等,并給出一個總體評價,即“狀”。
品評流程
小中正負責對本郡的士人進行品評,了解其家世和德才表現后,作出評價并確定品級,然后將品評結果上報給大中正。大中正審核后,再將結果上報給司徒府,按品授官。
吏部根據中正品第的等級授官,一般來說,品第越高,官職越大。
但在實際操作中,上品往往被士族、貴胄所占據,他們可擔任清官且升遷速度快,而寒門子弟大多只能獲得下品,擔任濁官且升遷困難。
清定品級
吏部對所定品級,還負有清定之責,即中正官所定品級,并非一成不變,一般都是三年一清定,依其行狀,再給予升降。
曹丕按照九品中正制選拔官員,看似很是公平公正,籠絡了一大批人才,同時也得罪了一些人。
總的來說,在魏國,超過九成的世家大族,是支持九品中正制。
也就是說,他們是支持魏國的。
在天水郡、安定郡、南安郡,有幾個不小的家族,因為在朝中沒有人做官,家族人才的品評,受到不公正待遇。
因此,他們對曹魏政權滋生諸多不滿,經過諸葛亮派人前去策反,已經向蜀漢投誠,要想拿下來這幾個郡很容易。
當然,這些投誠的家族,也有真正心存漢室的。
隴西郡的太守游楚,為人慷慨好施,長期擔任隴西郡太守,以恩德為治,不喜歡用刑法和殺戮等手段。
他任命的中正官,公平公正,深得當地百姓的愛戴,當地世家大族,都是忠于魏國的。
因此,諸葛亮在隴西郡,無法找到愿意打開城門的世家大族。
而廣魏郡的太守,雖然是新上任沒有多久,但那里的世家大族,都是曹魏的新貴,既得利益者,諸葛亮派出的人,是無法策反的。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