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軍的步兵,絕對不敢出城支援其他被攻擊的郡城。
如果步兵膽敢出城,魏國的統帥絕對會集結主力騎兵,把蜀國的步兵殲滅在支援的路上。
因此,蜀軍只能死守城池。
先不說糧草供應,城內百姓叛亂,種種不利因素,僅僅是拼比兵力的消耗,最后落敗的一定是人口不足百萬的蜀國。
就算蜀國傾全國之力,頂住了擁有四百萬人口的魏國對隴西五郡的進攻,但滅亡的還是蜀國。
因為蜀國的背后,還有一個盟友孫權。
孫權對西川也是虎視眈眈,撕毀盟約、背叛盟友,對孫權來說,根本不算什么!
馬謖委婉地把這些道理,都告訴了諸葛亮。
諸葛亮剛開始,還有些不服,想用各種計策,來彌補蜀軍士卒以及騎兵的不足的弱點。
隴西五郡,雖然城池堅固,但沒有天險可守,只能在城池攻防戰中拼比兵力消耗。
里面的百姓和大小官員,都是魏國的,他們大多都是忠于魏國的。
自古能夠守住的城池,都是軍民一條心,而且久守必失。
所以,不管諸葛亮有多少計策,都沒有辦法讓城中的百姓與蜀軍一條心,與城池共存亡!
因此,蜀軍守不住城池,是必然的。
聽了馬謖的解說,諸葛亮再沒有反駁,也沒有說人心思漢。
因為自從曹丕執行九品中正制以后,不但把那些豪強世家綁在了自己的戰車上,而且還把那些寒門俊杰,也拉到了車上。
現在整個魏國,愿意匡扶漢室的世家大族,已經是鳳毛麟角,難以尋找。
其實,諸葛亮提出這個北伐計劃,也不認為自己真的能夠獲勝。
但諸葛亮天天喊北伐,必須得有一個詳細的計劃。
軍事計劃事關勝敗存亡,就算不弄得朝廷百官盡人皆知,但也至少要說服劉禪和同為顧命大臣的李嚴。
諸葛亮現在拿出來和馬謖討論,是在預演和李嚴的爭論,誰知道馬謖不按套路走,居然把諸葛亮駁倒了。
其實,諸葛亮拿出這個計劃,是想取得馬謖的支持的。
現在馬謖用這么多充足的理由,來否決他的計劃,讓他覺得,這個計劃在朝廷上也難以通過,不由得有些急了,開口問道:
“幼常,難道你也反對我北伐嗎?”
蜀漢朝廷內部,反對北伐的聲音雖然不多,但有李嚴這個重量級人物領銜,不容小覷。
如果諸葛亮的軍事計劃,在朝堂上被馬謖這樣駁倒,那支持北伐的人會越來越少,最后北伐就無法進行下去。
諸葛亮顯然是不會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譙周主張蜀國休養生息,反對窮兵黷武,被諸葛亮任命為勸學從事。
李嚴與諸葛亮同為托孤大臣,他提出反對諸葛亮北伐,諸葛亮是可以接受的。
因為北伐需要大家的積極參與支持,諸葛亮必須把這塊大餅,畫的又大又圓!
必須要有一個重量級的人出面反對,并且在辯論中被諸葛亮說服,如同演雙簧一般。
李嚴的身份和地位,可以說是最合適的反對人選,就算李嚴想支持北伐,諸葛亮也要想辦法讓他反對。最近轉碼嚴重,讓我們更有動力,更新更快,麻煩你動動小手退出閱讀模式。謝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