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統一了意見,鐘毓派人通知劉博文,制定詳細的計劃,準備把馬叔常拉下水。
馬叔常從南中蠻族販運過來的特產,又避開了五溪蠻經營的地盤,買賣很順利。
因為貨源充足,且收購價低,相當于獨家生意,馬家在江東的商業,很快就恢復了以往的繁榮。
馬叔常這次把總部放在宛陵縣,遠離建業,就是為了安全著想。
他又運來了幾百套藤甲,準備送給丁奉,鞏固兩人之間的關系。
誰知道,丁奉忙于訓練,根本就沒有時間和馬叔常等人見面。
這天,馬叔常正在考慮如何合法經營越巂郡庫房里的那批武器,劉文博卻找上門來。
劉文博寒暄一陣以后,就直奔主題,要給馬叔常介紹一個客戶。
馬叔常滿嘴的感謝,其實只是嘴上客氣。
因為劉文博介紹客戶,可不是與馬叔常的交情深,而是商人介紹客戶,是要收取中介費的。
中間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時期,馬的作用非常廣泛。
除了用于戰爭的騎兵、戰車,還是一種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
春秋戰國時期,牛耕已經逐漸興起,但在一些盛產馬匹的地區,馬也用于農業生產,用來拉犁耕地。
因此,馬的交易非常活躍,相馬師出現了。
相馬師,作為馬販子與買家之間的中介,他們以專業知識,辨別馬匹的好壞,促成交易并賺取傭金,當時中介被稱為“駔儈”。
不少的“駔儈”,在交易過程中,為了獲取更多傭金而不擇手段,如夸大商品的優點、隱瞞商品的缺陷、操縱價格等行為,導致這個詞帶有一定的貶義。
到了漢代,稱從事中介行為的人為“駔儈”的越來越少,大都改稱“牙人”或“牙郎”。
因為牙人主要是出現在馬、驢、牛的交易中,而這些動物的價格,除了與外表的形象有關外,主要還要看動物的年齡。
年齡太大的牛馬,是不值錢的。
而判斷這些動物的年齡,主要從牙口來判斷,因此,這些中介被稱為牙人、牙郎,慢慢也用于其他行業。
隨著市場逐漸建立和擴大,出現了為其提供交易場所并協助買賣雙方成交而從中獲取傭金的商號,通稱為“平行”。
在漢代,商人的地位相對較低。
商人被視為“輕薄”之人,處于社會底層,雖然錦衣玉食,但飽受受到其他階層的鄙視和排擠。
如關羽,就十分瞧不起糜芳、傅士仁等商人出身的將領,這也是他們背叛關羽的導火索。
商人及其子女,通常不能做官,難以進入統治階層。
商人的政治權力受到極大限制,在金錢上的追求就特別執著。
馬叔常本來也是士族出身,他在江東求官不成,反而變成了破財免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