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這次平叛,可不僅僅是擒殺孟達那么簡單。
他要把整個上庸地區的官員清理一遍,安插一批自己的親信。
他第一個清理的,并不是所謂的“孟達余黨”,而是那個想要那他當槍使的“平叛功臣”申儀。
在孟達被擒殺以后,諸葛亮和李嚴并沒有在上庸停留,緩緩退走。
看到兩路蜀漢的援軍,都被自己擊退,申儀非常高興,認為自己立下了大功。
剛好,司馬懿派人來請他議事。
申儀估摸著,司馬懿是要商量如何替他請功,高高興興到了上庸。
他見到司馬懿的臉色不善以后,他才知道事情不妙。
司馬懿以有人舉報他私通江東為由,直接對他進行了抓捕。
司馬懿敢抓捕申儀,自然是因為孟達也有不少密告申儀的文書,不少都是證據確鑿。
司馬懿全部上報給了曹丕,自己也留下了一份。
但曹丕認為,申儀和孟達,剛好互相制衡,先放下不管,等以后他犯事,再兩罪并罰。
曹丕對申儀這樣的地方豪強大族,很是猜忌,比孟達這個外來戶還大。
拘捕申儀以后,司馬懿順利接管了申儀的軍隊。
他很快收集了足夠的證據,給申儀定下了三條罪名:
一是專擅地方軍政大權
申儀在魏興郡等地長期經營,他家族的勢力盤根錯節;
他在地方上軍政事務一手抓,儼然將魏興郡當作自己的獨立王國;
他自行任免軍政官員,不經過魏國朝廷的正常程序;
在軍事方面,他掌控當地軍隊,私自調動和部署軍隊;
這種行為,嚴重威脅到曹魏政權的中央集權。
第二是與江東、蜀漢的態度曖昧,懷有二心
以前孟達向司馬懿舉報申儀與蜀漢、東吳,可能存在暗中往來嫌疑的文書,都被司馬懿當做證據。
其實,世家大族從來不會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
這種情況,在當時三國之間是常態。
很多家族都是三方投資,最有名的自然是諸葛瑾、諸葛亮、諸葛誕這三兄弟。
申儀所處的位置十分關鍵,他的這種曖昧態度,司馬懿有理由給朝廷消除一個潛在的安全隱患。
三是違抗朝廷政令。
魏國朝廷頒布的一些軍政詔令,申儀時常置若罔聞。
他以地方偏遠、情況特殊等理由,拒絕執行一些涉及地方治理和軍事調度的命令。
司馬懿作為曹魏的權臣,以維護朝廷的政令統一為名,清除申儀這個異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看到申儀那怨毒的眼神,司馬懿可不想養虎為患,在心里,他已經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讓申儀翻身!
但申儀是現任的魏興郡太守,屬于三品高官。
只有在戰場上,才可以先斬后奏,被抓捕以后,要押解到朝廷判決定罪。
押解到朝廷以后,曹叡看了司馬懿提供的所有證據,又和申儀一席長談以后,他知道了事情真相,也感覺到司馬懿的用意。
曹叡可不簡單,他精通帝皇之術!
他可不會如了司馬懿的意!
但他覺得留下申儀,也許能讓司馬懿多一些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