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下旨讓申儀將功折罪,但也不能再回到上庸。
鑒于申儀在江邊長大,精通水性,封他為樓船將軍。
這一職位,在當時的軍事體制中有一定的重要性。
樓船將軍,主要是掌管水軍作戰事務等諸多事務。
這一任命,體現了曹叡對申儀告密孟達反叛這件事的肯定,也是對他的一種獎勵,也有收買申儀,讓他繼續為魏國效力。
不過,司馬懿可沒有忘記申儀的事情。
后來,他在朝廷專權以后,還是隨便找了一個理由,處理了申儀家族,結束了申家在地方上的勢力。
鄧賢作為幫助司馬懿平叛的關鍵人員之一,也是有功勞的。
但漢代以孝義治天下,對這種“大義滅親”的事情并不欣賞,更不提倡!
戰后,鄧賢得到了豐厚的錢財獎賞,但官職并沒有提升。
原來的上庸郡,他肯定是回不去了。
另外的郡縣,也不愿意接受他這種“弒舅”的人,最后淪落為散官。
散官,就是有官名而沒有固定職事的官。
鄧賢成為散官以后,雖然有一定的官品和俸祿,但不負責具體的行政事務。
他的官位,主要是顯示他的身份地位,并沒有其他的權利,鄧家也逐漸退出了官宦之家的行列。
鄧賢也就是做家將的命!
他雖然有官位在身,但也只能替鐘家跑跑腿,鄧家也成為鐘家的附庸。
當然,因為有鐘家的庇護,鄧賢倒也得到了善終。
同樣是反叛上司,李輔因為投靠了司馬懿,一直得到重用,結局與鄧賢大相庭徑。
當然,司馬家族也得到了很大的回報。
一直到景元四年(263年),李輔已經被司馬懿提拔到前將軍的位置。
李輔跟隨鎮西將軍鐘會、征蜀護軍胡烈等,自駱谷襲漢中。
鐘會令李輔率領一萬兵力,圍攻蜀漢監軍王含鎮守的樂城。
鐘會在滅蜀之后,野心膨脹,企圖謀反。
他與姜維聯合,想要據蜀自立。
李輔站在司馬家的立場上,自然不允許這樣的事情發生。
當鐘會謀反的意圖逐漸暴露后,李輔參與了對鐘會的平叛行動,最后殺死了鐘會和姜維。
馬謖在越巂郡,接到諸葛亮進軍漢中的命令。
他與陳式、張休、李盛、王平、爨習、孟琰率領約一萬五千蠻族士卒,從小路前往陰平。
這條路,就是上次鐘毓所走的老路,路途非常順利。
半路上,馬謖就收到了孟達敗亡的消息,他會心一笑!
當初諸葛亮任命他為丞相府參軍,他曾經答應諸葛亮三個條件。
其中一個,就是幫他給姐夫蒯祺報仇。
現在算是了卻了第二個事情,還剩下最后一件事。
自從越巂郡的馬家各奔東西以后,標志著馬謖的家族搬遷計劃失敗,他也沒有義務再維護家族的利益,他對官場開始厭倦了。
短短三年不到的時間,他現在的心情,與當年剛好想反!
當年迫切為了出仕,他不惜答應諸葛亮的三個條件。
他現在想著的是,如何盡快完成諸葛亮的最后一個條件,然后解甲歸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