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你不是橫蠻不講理嗎?你不是愣嗎?敢同時和兩個國家開戰。
趙王現在做出一幅不要命的樣子,就是想讓秦國因為害怕而率先退卻,然后再重啟和談。
秦昭襄王自從加強王權以后,任用魏國人范睢為相,針對戰國當時的格局,范睢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思想。
秦國對遠方的諸侯齊、楚實施聯合,對鄰近的魏、韓、趙等國實施軍事打擊,蠶食地盤,秦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秦昭襄王已經吃到了甜頭,秦國的實力越來越強,激發了他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
這次進攻趙國,本來就是范雎設的局,硬生生地把韓國綁架到了秦國的戰車上。
其實秦國滅亡韓國,并不是多困難的事情,問題是兔死狐悲,其他的幾個國家就會抱團。
一直讓韓國茍延殘喘,是因為秦國不想這么早發生滅國之戰,引發其他幾國的徹底對立,那樣秦國就會舉世皆敵。
秦國是想先消耗各國的力量,打擊他們的士氣,讓其他國家不敢救援秦國攻擊的國家。
秦國這一招的效果,出奇的好!他多次派兵攻擊韓國,蠶食了不少的地盤,已經沒有哪個國家敢去救援。
韓國每次被打,都是割地賠款求和,這次秦國提出的條件,就是割讓上黨郡,并賠償大軍的糧草。
秦國的本意,就是要在上黨郡居高臨下,隨時可以攻擊當時軍事力量最為強大的趙國。
至于以后想要和趙國開戰,隨時找個由頭,那是相當簡單的!
至于上黨郡守拒不交割給秦國,以及馮亭的獻城,卻是韓國耍了一點小花招,就是想要把趙國拉上戰車,然后韓、趙兩國聯手對抗秦國,也是為了韓國的利益。
這點花招,肯定是瞞不過秦國,他們的軍隊已經開到了上黨,可謂兵精糧足,而且也占據了有利地形。
本來秦國可以強行占領的,但他們就是在那里和韓國扯皮,等趙國上鉤,趁機敲打一下趙國,也是可以的!
所以,秦國就任由趙國去占領上黨郡,而他們自己卻占據了道義的制高點,雖然給戰爭帶來了一些難度,但別的國家肯定不愿意救援趙國。
這就是為什么一向兵貴神速的秦兵,遲遲不占領上黨的緣故,就是這么和韓國耗著,看你趙國敢不敢來接收。
韓國因為自身實力不夠,把上黨郡獻給趙國,是要把趙國拉下水,這是陽謀。
他們的用意,趙國的大臣們,都能夠看得出來了,但上黨郡被秦國占領后,對趙國的威脅實在太大了,由不得他們不動心!
以趙孝成王首鼠兩端的性格,只要秦國沒有打上門來,自然不敢從秦國手里搶占上黨郡。
但趙王也有他的邏輯,他打好了如意算盤,就算是馮亭獻城,他也沒想著全盤接受,更不會從秦國手里去硬搶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