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王很天真的認為,這樣打馬虎眼,就能夠逃避責任,就可以假裝不知情,實在不行就退還上黨郡,可以和秦國討價還價,大不了再把上黨的城池全部還給秦國。
趙王先派廉頗領兵,在邊境線布置了自己的防線,然后再沿著邊境線,慢慢接受上黨郡的城池并嚴密布防。
但秦國豈是講理的主?趙國還沒有完全接收上黨郡,就受到了秦國的迎頭痛擊。
雖然早有準備,但因為秦國的攻擊太犀利,趙國的軍隊沒有戰意,抵擋不住,廉頗只能且戰且退,利用地勢布防,還是保住了上黨郡一大半的城池。
有了這些城池,趙國才有險可守,不會被秦國隨時都能攻擊,而且是長驅直入,攻擊都城邯鄲。
所以,當上黨郡前線吃緊的時候,趙孝成王不是去尋求盟軍的幫助,和秦軍決一死戰,而是直接派鄭朱找秦國求和。
他也不敢再貪圖上黨郡的城池和土地,只是想在趙國邊境線的高處留下一座小城,就相當于一個哨所,起到烽火臺的作用。
按照趙王的邏輯,上黨郡的這些城池,是我從韓國人手里搶來的,與秦國沒有多大關系!
你秦國說是你的,我還給你就行了,沒有必要拼個你死我活吧!
誰知道,秦王就是要和趙國拼過你死我活,把這個號稱六國中軍事力量最強大的國家給打殘了、打服了,然后才可以隨便拿捏其他國家!
趙王因為再也無法為相持的二十萬大軍提供足夠的糧草,想早日結束這場戰爭。
趙王首先變招換帥,而且是用趙括這個年輕人去,替換廉頗這個老將。
其實趙王也是用過折中的法子,還是讓廉頗在那里領兵,但他必須根據趙括的戰術思路,擬定反守為攻的方案,打秦軍一個措手不及。
廉頗明知道趙括的法子,比自己被動挨打要好,但以廉頗的聲望和地位,怎么也不好意思使用趙括提出的法子,逼得趙王不得不換帥!
現在朝堂上突然沒有了反對的聲音,趙王反而不習慣了,心里也不踏實,一時半會,他還真下不了這個決心。
這個時候,因病在家休養已久的藺相如上朝了,堅決反對用趙括接替廉頗為將,理由主要就是:“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
對藺相如臆斷的結論,趙王雖然心里不以為然,但表面上還是非常尊重的!
他就讓主管財政的大臣,把因為戰爭持續時間過長,軍隊的糧草無以為繼,而廉頗又拒不出戰的情況,坦然相告,請藺相如拿一個主意,解決軍隊糧草的問題!
藺相如雖然因身體不好,一直在養病,但他對朝堂的局勢也是非常清楚。
他其所以出來反對趙括為帥,除了刷一下存在感,也是趙奢去世前曾經和他說過,兒子趙括不適合擔任主將,
藺相如雖然是智者,但也不能變出糧食來,自然也沒有辦法,只得以身體不適為由,怏怏而退!
就連藺相如都沒別的辦法,更加堅定了趙王換帥的決心!就在他要下達詔書的時候,又有人晉見,提出了反對任命趙括為帥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