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籍聞言大驚,他一向與劉備友善,他是劉表派到公子劉琦的人,但劉琦性格軟弱,難以自保,不由有了投靠劉備的心思,旋即向劉備獻計道:
“若如此,皇叔不如以吊喪為名,前赴襄陽,誘劉琮出迎,就便擒下,誅其黨類,則荊州屬皇叔矣。”
孔明一直默不作聲,是因為害怕劉備不采納自己的計策,面子上不好看。現在有了機會,連忙在一邊幫腔道:“機伯之言是也。主公可從之。”
劉備也知道,這是一個好機會,但他兩次推卻了劉表,就是想表達不想從劉表手中奪取荊州,現在反而出手搶奪,似乎有些言行不一致。
再說了,自己得罪荊州幾個大家族,最后荊州還要交給劉琦治理,心有不甘,只得垂淚道:
“吾兄劉表臨危托孤于我,今若執其子而奪其地,異日死于九泉之下,何面目復見吾兄乎?”
孔明對劉備如此拘泥不化,也有些不耐煩了,不由反問道:“如不行此事,今曹兵已至宛城,何以拒敵?”
劉備當然聽出了諸葛亮話中的不滿,但他還是從容回答道:“不如走樊城以避之。”正商議間,探馬飛報:“曹兵已到博望了。”
一聽曹操軍來的如此之快,劉備雖然心慌,但畢竟也是久經戰陣之人,一瞬間就拿定了主意,讓伊籍速回江夏協助整頓軍馬,準備聯合抗擊曹操。
伊籍走后,劉備情知新野小城,擋不住曹操的大軍,而到樊城暫避其鋒也只能是權宜之計,就與孔明商議拒敵之策。
孔明喜歡謀而后動,對目前的處境,早就有了數套預案,他對劉備說道:
“主公且寬心。前番博望坡一把火,燒了夏侯惇大半人馬;今番曹軍又來,必教他還是中了這條計。我等在新野住不得了,不如早到樊城去。”
劉備一聽孔明有了方略,心下稍寬,便全權交與孔明調度。
孔明領命,便差人四門張榜,曉諭居民道:
“因曹操來攻,新野縣城已經成了戰場。新野百姓,無問老幼男女,愿從者,即于今日皆跟劉皇叔往樊城暫避,不可自誤。”
新野百姓,這幾年跟著劉備,過了幾年豐衣足食的日子,對劉備非常信任和感恩,全部跟隨劉備前往樊城。
但近十萬百姓,如果缺乏組織,就會亂成一鍋粥,孔明又差孫乾往河邊調撥船只,組織并救濟百姓。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孔明差糜竺護送糧草、軍資,并各官家眷到樊城暫住。
撤退事宜安排妥當,諸葛亮聚諸將聽令,準備迎敵。
有了上次博望坡的勝利,眾將對孔明心悅誠服,調派起來得心應手,只有半個時辰,就把眾將安排完畢。
這新野城是諸葛亮的第二把火,關系到劉備軍民能否順利撤退,他做了充分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