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聞之,不由怒罵道:“諸葛村夫,安敢如此,屢屢放火,數次壞吾大事!”自領大軍至新野下寨。傳令軍士填塞白河,準備一鼓作氣,攻取樊城。
曹操麾下謀士劉曄,亦是皇室宗族,見漢室衰微,他也不想擁兵自重,反而投奔了他看好的曹操。
在曹操軍的征戰中,劉曄屢獻妙計,對天下形勢的發展往往一語中的,成為曹操手下舉足輕重的謀士。
劉曄身為漢室宗親,沒有匡扶漢室,并不是他數典忘宗!因為即便是皇室,也不能將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他投奔曹操,是為皇族留下一條后路。
劉曄對曹操并無二心,但不代表他沒有同宗之宜,在前來荊州之前,劉曄就找到曹操,委婉提出自己要避嫌,不能跟隨曹操南征。
曹操本來也不敢帶劉曄南征,畢竟他與劉表、劉備同為漢室宗親,血濃于水,對他們的危難,也不能坐視不理。
但曹操見劉曄主動避嫌,反而要帶他一起南征,因為他對劉曄的能力非常認可,但對他的忠心卻沒有信心,剛好可以順便考察一下。
劉曄雖然同意隨軍南征,但也提了一個條件,不參與軍隊進攻方略的定計,怕到時候說不清楚,只是在必要的時候,提出一些其他方面無關緊要的建議。
現在曹操攻占新野,劉曄眼見得劉備的形勢危急,就想盡微薄之力,為劉備的撤退爭取一些時間。
因此,他就主動對曹操獻計道:
“丞相初至襄陽,必須先買民心,今劉備盡遷新野百姓入樊城,若我兵徑進,二縣為齏粉矣;不如先使人招降劉備。備即不降,亦可見我愛民之心;若其來降,則荊州之地,可不戰而定也。”
曹操然其言,就接著問劉曄道:“誰可為使?”
劉曄答道:“徐庶與劉備相交至厚,今現在軍中,何不命他一往?”
這也是劉曄早就想好的計策,他推薦徐庶去勸降劉備,其實就是給他一個通風報信的機會,讓劉備知道他目前的處境,采取相應的對策。
這勸降的人選,一向都很有講究,盡量找與對方有交情的人去,這樣成功率可以增加不少。
所以,劉曄推薦徐庶為使者,并無不妥之處,但曹操因為徐庶的母親,間接死在自己的手上,害怕他對自己有成見,對他有點信心不足。
徐庶雖然不發表言論,但與曹操的第一次談話,還是讓曹操認可了他的才華,不想失去徐庶,就說道:“他去恐不復來,如復歸劉備,豈不如虎添翼?”
劉曄卻說:“他若不來,貽笑于人矣。丞相勿疑。”
曹操乃召徐庶至,對他說道:“我本欲踏平樊城,奈憐眾百姓之命。公可往說劉備:如肯來降,免罪賜爵;若更執迷,軍民共戮,玉石俱焚。吾知公忠義,故特使公往。愿勿相負。”
徐庶剛入曹營,就深受到器重,他也被曹操的誠意感動過。
所謂“無功不受祿”,他也非常糾結,想著如何償還曹操的恩情,但決計不能出賣劉備,這是徐庶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