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強行從劉琮手上取得襄陽,是劉備怎么也不愿意去做的!但他也不好三番五次否決諸葛亮的計策,只得轉移大家的注意力,流著眼淚說道:
“奈兩縣百姓相隨許久,安忍棄之?”
孔明情知劉備不愿意取襄陽,但他積累“愛民如子”的名聲不易,這可是劉備賴以與曹操抗衡“人和”,可不能丟下百姓不管,就回答道:
“可令人遍告百姓:有愿隨者同去,不愿者留下。”
劉備然之,諸葛亮先使云長往江岸整頓船只,再令孫乾、簡雍在城中宣傳道:
“今曹兵將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隨者,便一同過江。”
兩縣之民,齊聲大呼曰:“我等雖死,亦愿隨使君!”
劉備見之,不覺大為感動!他因為財力不足,其實在新野為老百姓做的非常有限,也就是減租減息,讓耕者暫有其耕地,治下百姓能夠安享太平,勉強溫飽而已!
而老百姓給他的回報可不少,他們不但負擔了劉備的軍糧和徭役,還讓家中壯年踴躍參軍,而且還生死相隨!
就連非常理智的諸葛亮,也受到了感染,雙眼微紅,蒙上了一層霧氣,暗暗下定決心,一定幫助劉備取得荊州,守衛一方百姓的平安。
劉備過江以后,領軍順大路而行。行至襄陽東門,只見襄陽城頭遍插旌旗,壕邊密布鹿角,顯然劉琮做好了準備,拒絕劉備入城,要想奪取襄陽,難度不小。
劉備就要繞城而過,看了一眼不遠處的起諸葛亮,眼里有幾分渴求,想起他幾次提出要取襄陽為據點,自己現在就在城外,要是沒有一點表示說不過去,就勒馬大叫曰:
“劉琮賢侄,吾但欲救百姓,并無他念。可快開城門,放百姓進去避難。”
劉琮聞劉備至,也許是心虛,也許是別的什么原因,反正就是不露面。
蔡瑁、張允耀武揚威,引數百人徑來到敵樓上,指揮軍士亂箭射下。城外百姓,皆望敵樓哭罵蔡瑁等人賣主求榮。
城中忽有一將,引數百人徑上城樓,大喝:“蔡瑁、張允賣國之賊!劉使君乃仁德之人,今為救民而來投,何得相拒!”
眾視其人,身長八尺,面如重棗;乃義陽人也,姓魏,名延,字文長。
當下魏延掄刀砍死守門將士,打開了城門,放下吊橋,大叫:“劉皇叔請快領兵入城,共殺賣國之賊!”
魏延只管招呼劉備軍馬入城,躲在城墻上的蔡瑁、張允,一見魏延出來攪局,不由一愣,正不知如何處置。
只見城內一將飛馬引軍而出,大喝:“魏延無名小卒,安敢造亂!認得我大將文聘么!”
魏延大怒,挺槍躍馬,便來交戰。兩下軍兵在城邊混殺,喊聲大震。
蔡瑁和張允,領了賈詡的計策,到東門來鎮守,本來準備裝模作樣的抵抗一陣,然后讓劉備攻破城門,放他入城,后面的事情,自有賈詡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