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送給劉備批閱,他就算心中不滿想反對也不能,因為他沒有足夠的理由,但如果有人提出不同意見,則劉備可以擇善而從之。
劉備對這次的封賞原則非常重視,親自宣讀,當他念到“將成都收歸官有的田宅,分賜諸官。”之時,稍微停頓了一下,給趙云留下了說話的時間。
趙云心領神會,適時站出來諫道:
“益州人民,屢遭兵火,田宅皆空;今當歸還百姓,令安居復業,民心方服;不宜奪之為私賞也。”
劉備聽完趙云的意見,雖然與昨晚的說辭不一,但總的來說,是表達了田產不宜賞賜的意思,心中大喜,顯得從善如流,不假思索,立即同意了趙云的提請,取消了田產的賞賜。
堂下有上百名官員,看到劉備迫不及待地取消了田產的封賞,自然知道,這才符合劉備的本意。
但劉備作為主公,威信必須維持,雖然還不如皇帝那樣一言九鼎,但既然已經定了調子,就算是諸葛亮和法正,也不會再提出相反意見。
堂下那些官員,絕大部分都眼巴巴地看著那些肥沃的土地,這趙云一句話,就讓他的希望落空了,要說心里沒氣,那是不可能的!
他們奈何不了劉備,不代表不可以遷怒趙云,大多數人看向趙云的目光,都有些不善。
諸葛亮看了趙云一眼,若有所思,因為他深知趙云性子,服從性和執行力都是上佳,這次忽然提出不同的意見,還是讓他有點意外,心知應該是出自劉備之手。要是張飛如此作為,卻在他的意料之中。
張飛看向趙云的眼光,顯得有些憐憫,因為在他看來,趙云這次可是捅了馬蜂窩,以后的仕途,怕是有些阻礙了。
趙云這一竿子掃了一船人,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
漢代已經進入封建社會一段時間了,土地是人們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地主是當時的既得利益者,土地被稱為恒產也不為過。
劉備以匡扶漢室為己任,要盡情演繹自己的賢明,這次自領益州牧,雖然有僭越之嫌,但因為是朝廷曹操專權,尚可自圓其說,如果在任命官員這件事情上,再不按照漢朝的老規矩來,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漢朝任命官員的主要途徑,是舉薦制,這次任命官員的權利,雖然決定權在劉備手上,但舉薦的權利,卻是在諸葛亮、法正、糜竺、孫乾等一干文臣的手里。、
而這些文官,任命官員的職位,雖然是以功勞和能力為依據,但風評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其中的權重,全都由官員們決定。
趙云本身的能力和功勞都沒有問題,但要提升職位,也需要有人舉薦提出才行。
諸葛亮等人,對劉備所有部下做綜合考核,提出完整的封賞方案以后,劉備才能審批。
劉備對這個方案不滿意,可以否決,可以提出一個大原則讓他們重新任免,但為卻不能憑個人好惡升遷部下的官職。
如果劉備直接提拔,也不是不可以,但不能放在這匹封賞人員的名單里,那樣不但顯得劉備專權,而且被劉備直接任用的官員,還會被其他官員打入另冊,孤立起來!
因此,除了那些鉆營和買官的人,就算封賞的官職低一點,也不想讓劉備破例單獨任用。
按照已經定下的封賞原則,諸葛亮等人用了數天,終于提出了一個完整的方案,所有有功將士,及所降文武,盡皆重賞,定擬名爵,只等劉備審批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