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緊鑼密鼓整頓西川吏治,想要盡快轉化為實力,但江東的孫權,卻有些等不及了。
因為現在劉備還騰不出手來,是他收回江陵郡的最佳時機。
一旦真的等劉備徹底掌控西川,再想要回江陵,少不得做過一場。
但因為曹操在一旁虎視眈眈,孫權不想與劉備真的斗個兩敗俱傷。
當他得到劉備吞并西川,將劉璋逐于公安以后,就召集手下文武,商量收回江陵之策。
孫權心中已有定計,就殺氣騰騰地對眾人說道:
“當初劉備借我江陵之時,魯肅前往交涉,劉備曾經說取了西川,便還江陵,后來劉備前來江東結親,我雖然把江陵作為舍妹的嫁妝,但也言明一旦劉備與舍妹分開,就是收回江陵之時,今劉備已得巴蜀四十一州,舍妹也已經回到江東,無論哪一種說法,他都應該歸還江陵,如其不還,我江東不惜一戰!”
張昭作為江東的首席政務官,對江東的底子非常清楚,這幾年曹操在合肥沒有少折騰,孫權的積累還難以支持一場大戰,就對孫權建議道:
“主公,吳中方寧,府庫并不充實,不可擅動刀兵。我有一計,可以讓劉備心甘情愿,將江陵還給主公。”
張昭為人老到,打理政務是一把好手,這次突然出頭獻計索還荊州,孫權非常感興趣,就開口問道:
“子布有何妙計?可速速道來!”
張昭答道:
“劉備所倚仗者,是諸葛亮。其兄諸葛瑾今仕于江東,主公何不假裝將諸葛瑾的一家老小抓捕起來,再讓他入西川告其弟,代表主公討還江陵,諸葛亮顧忌兄弟情義,肯定要懇求劉備,就算他不出口懇求劉備,以劉備的性子,必不會令諸葛亮為難,而答應交還江陵。”
孫權想了一下,這樣做雖然不地道,但如果能夠奏效,不失為一個可行之法,比雙方動武要好得多、
但他轉念一想,用手下臣子作為交換利益的籌碼,很容易讓手下官員寒心,如此就有些得不償失了,就對張昭說道:
“諸葛瑾乃誠實君子,自從投奔江東以來,兢兢業業做事,頗多功績,而劉備借江陵之事,與他毫不相關,我怎么能夠拘其老小?再說,諸葛亮可不是以私廢公之人,子布之計恐難以奏效!”
張昭回答道:
“預先告知諸葛瑾和他的家人,這是索還荊州的計策,他們自然放心,就算劉備不從,對主公也沒有什影響,壞的是劉備仁義名聲。”
孫權知道,劉備最在意的是他“仁義”之名,覺得張昭說的也有道理,就按照他的計策,召諸葛瑾老小,虛監在府;一面修書,派諸葛瑾往西川去。
諸葛瑾領命,不敢怠慢,日夜兼程,不到十日,就趕到了成都。
諸葛瑾先公后私,并沒有先見弟弟諸葛亮,而是先使人報知劉備。
剛好劉備與諸葛亮一起討論官員考核升遷的事情,就出言問道:
“軍師,令兄此來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