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在濡須,與操隔江相拒月余,不能取勝,曹操也無法渡過長江。
張昭,顧雍上書道:
“曹操勢大,不可力取;若與久戰,大損士卒:不若求和安民為上。”
孫權從其言,令步騭往曹營求和,許年稱臣納歲貢。
曹操本來準備船只停當,想要再渡長江一戰。
因為前有赤壁之敗,曹操對水戰并沒有什么把握,有些猶豫不決,騎虎難下。
曹操想要渡江在江南打下一個城池,并站穩腳跟,難度可不小。
見到孫權主動稱臣求和,曹操以勝利者的姿態退兵,也是可以接受的,但也提出了兩個并不太苛刻的條件:
“一是要孫權先撤人馬,曹軍然后班師;二是如果曹操在荊州與劉備開戰,孫權必須出兵響應曹操。”
步騭回覆孫權,先撤軍倒沒有什么,但出兵荊州響應曹操攻擊劉備,如此明目張膽背盟,孫權也不敢答應。
雙方謀士討價還價,最后達成一致協議,孫權答應在曹操軍處于危急的情況下,可以出兵相助。
但這個條款需要保密,一旦曹操有意泄露,則盟約自動作廢,孫權也不會承認和守約。
孫權首先退兵,只留蔣欽、周泰守濡須口,大軍上船回歸秣陵。
曹操仍然讓張遼屯兵合淝,班師回許昌。
回到許昌,曹操有平定漢中的大功,又逼得江東孫權俯首稱臣,此等功勞,必須賞賜。
文武眾官舊事重提,皆議立曹操為魏王。
有了荀彧、荀攸叔侄的前車之鑒,朝中在無人敢出言反對。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夏五月,群臣表奏獻帝,頌魏公曹操功德,極天際地,伊、周莫及,宜進爵為王。
漢獻帝無力阻止,即令鐘繇草詔,冊立曹操為魏王。
曹操假意上書三辭,獻帝詔三報不許,操乃拜命受魏王之爵,冕十二旒,乘金根車,駕六馬,用天子車服鑾儀,出警入蹕,于鄴郡蓋魏王宮,議立世子。
曹操長子曹昂,因征張繡時死于宛城。次子曹丕,三子曹彰,四子曹植。
四子曹植,字子建,極聰明,舉筆成章,曹操欲立之為后嗣。
長子曹丕,恐不得立,乃問計于中大夫賈詡,賈詡獻計教如此如此。
自此以后,但凡操出征,諸子送行,曹植乃稱述功德,言成章;惟曹丕辭父,并不說話,只是流涕而拜,左右皆感傷。
于是,曹操懷疑曹植乖巧,誠心不及曹丕。
曹丕又使人買囑曹操近侍,不經意給曹丕說好話。
曹操本來有些躊躇不定,乃問賈詡道:
“孤欲立后嗣,當立誰?”
賈詡沉思不語,操問其故,賈詡這才抬頭致歉,并回答道:
“剛才正有所思,故沒有及時回答丞相所問。”
曹操知道賈詡必有深意,就問道:
“何所思?”
賈詡回答:“思袁本初、劉景升父子也。”
曹操大笑,知賈詡之意,遂下定決心,立長不立幼,以曹丕為王世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