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還在為荊州在劉備手中而煩惱,這曹操馬上就提出要配合他攻取荊州!
對自己的運氣突然變得這么好,孫權可不敢輕易相信,因為他知道,曹操放出來的魚餌,可是不好吞!。
孫權雖然年輕,但城府頗深,看完書信并沒有表態,只是設筵款待滿寵,并親自送滿寵歸館舍安歇,釋放出自己的善意。
孫權與眾謀士商議,親曹派與親劉派相持不下,爭執不休,屬于中間派的幾位重要人物,不得不出來打圓場。
顧雍屬于中間派的中堅,他對與劉備或者曹操結盟并沒有傾向,但他是儒家的代表人物,非常重視誠信守約,認為就算倒向曹操,也不能隨意背棄盟約,至少要給自己找一個背盟的借口,就對孫權建議道:
“滿伯寧所言雖是說詞,但也頗有道理,主公也需要一個名號,才能名正言順地治理江東,這次可以雙管齊下,先送滿寵回,并找些理由拖延約會共擊劉備的時間,另一方面,派人過江拜訪關羽,探看他對結盟的誠意,就算要背棄盟約,也要把責任推到關羽身上,方可從容行事。”
顧雍,字元嘆,吳郡人,他可不是簡單之人!
顧氏是江南的名門望族,顧雍從小聰明機靈,得到家族的重點培養。
少年時,顧雍曾師從因避怨而隱居于吳地的東漢文學家、書法家蔡邕(原名雍,字伯喈),學琴藝與書法。
蔡邕對顧雍的才華十分賞識,認為將來必定有所成,于是將自己的名字相贈。
弱冠之年,顧雍即由州郡官吏表舉推薦,擔任合肥長。
后歷任婁縣、曲阿、上虞地方官,所到之處都有政績。
建安五年(公元200),孫權兼任會稽太守,以顧雍為郡丞,代理太守處理一切事務。
張昭和顧雍都是以政略見長,但兩個人行事的作風截然不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張昭向來疾言厲色,只要他認為自己是觀點是正確的,就會直言不諱地對孫權進諫,常常搞得孫權下不了臺,這情景就像一個嘮叨的老人家訓導小孩一樣,頗有搞笑的意味。
但顧雍卻相反,他為人謙和,不發脾氣,而且還不喜夸耀。
但實際上,顧雍治下的政績是非常大的。而顧雍態度溫和的同時,也從不放棄自己的意見,像張昭一樣,只要是正確的,他也會堅持下去。
顧雍低調,但絕不平庸。他自持內傾,寡言少語,但只要話一出口,就能切中肯綮。
他不喝酒,所以別人在酒后狂歡時,一見到顧雍,就不敢放肆了,連孫權都說:“有顧先生在場,我也不敢縱情。”
所以,孫權對顧雍的意見相當重視。
他雖然對曹操許愿的驃騎將軍非常滿意,但也不想充當背信棄義的小人,相對于奸詐的曹操,孫權更愿意相信以仁義聞名的劉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