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先生,新野城防經久不修,只留下數千兵馬防守卻是不妥,我要親自在此坐鎮,修繕城墻,等待曹軍前來攻打,頗費時日,而荊州的課農和軍糧征集事宜不容耽擱,還得煩勞先生回去打理,好在暫無戰事,不如我讓周倉領軍送先生回到襄陽處理政務!”
馬良如此聰明之人,自然聽出了關羽話語中的不快,也不知道自己哪句話說的不妥。
軍糧征集,那是早就做完了的事情。
雖然糜芳和傅士仁燒了不少糧草,但準備的糧草足夠五萬軍隊出征半年之用,并不需要自己出面籌措。
看來,關羽是要支開自己。
馬良也是識趣之人,不再和關羽爭論,站起來和周倉一起離開了。
馬良走了以后,軍營的日常事宜,關羽都交給了隨軍司馬王甫。
王甫,字國山,廣漢郡郪縣人,善于辯論,并喜好評論人物,所言多中肯,而符合實際,受到世人的贊譽。
劉璋繼任益州牧,到處搜羅人才,王甫也被劉璋任命為益州書佐。
劉璋邀請劉備入川抵擋張魯,王甫提出了反對意見。
但劉璋投降以后,王甫并沒有故作清高,還是隨劉璋歸降劉備。
劉備為了平衡幾方勢力,起用蜀中諸多人才,王甫在馬謖離職以后,繼任綿竹令。
王甫虛懷若谷,對馬謖留下的治理綿竹縣的方法全盤接受,并加入自己的理解,頗多建樹,名聲鵲起。
此后不久,王甫因此政績出眾,受到劉備的青睞,被調赴荊州委以重任,任命為荊州議曹從事。
王甫從西川交流到荊州,職位是僅次于馬良的要職,主要協助關羽處理軍中的一切事宜。
這次跟隨關羽出征,王甫被關羽任命為隨軍司馬,在軍隊也是要職,權利只在關羽和馬良之下。
王甫來到荊州已經一年有余,對荊州的大部分官員,經過了仔細的觀察和了解,以他的知人之能,自然有自己的看法。
關羽部下趙累,任關羽設置的都督一職,頗有才華,王甫與他一見如故,相談甚歡,真是相見恨晚。
關羽所設的都督,自不能和劉備設置的都督相提并論,在荊州的地位并不高,大體相當于縣丞的職位。
趙累能被關羽任命為都督,自然不是無能之輩,但王甫還是認為有些大材小用,怎想著讓趙累負責一些重要的事情。
他對關羽的人事安排,還有一些異議,一直想向關羽提出一些建議。
但他來荊州時間不長,和關羽的關系還沒有到這個地步,一直不敢冒昧提出。
現在他替代馬良的位置,成為軍中第二號人物,每天和關羽議事,自然不會放過拉近關系的機會,兩人的私交也越來越好。
王甫竭盡全力,把關羽交代的事情辦的妥妥帖帖,得到了關羽的認可,大有取代馬良之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