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在麥城不吃不喝,整整枯坐了三天,一直在思考自己失敗的原因。
但無論他怎么回顧,甚至從北伐開始的每一個細節,他都沒有放過,并沒有發現自己做錯了什么。
現在兵敗如山倒,一敗不可收拾。
荊州已然不保,就算是大哥劉備盡起西川兵馬,也未必能夠從孫權和曹操的雙重夾擊中奪回荊州。
關羽從水淹七軍到退守麥城,只有短短不到三月的時間,如此人生,大起大落、大喜大悲,莫過于此!
關羽找不到失敗的原因,只能歸結于命該如此,不由萬念俱灰,了無生趣。
這下子,關羽真切體會到,當年項羽在烏江自刎的心境。
關羽少年時沉迷武學,讀書不多。
與劉備結拜以后,因為劉備是大漢宗室,家里祖傳的藏書可不少,關羽不讀書是因為無書可讀,現在逮住機會,如饑似渴地讀書,養成了夜讀的習慣。
關羽偏愛《春秋》和《史紀》,每次讀到《項羽本紀》,他對項羽這個武功天下無雙的猛將報以無限的同情,對他烏江自刎感觸良多,頗有些不以為然。
尤其是坐鎮荊州以后,關羽每一次翻到《項羽本紀》,他都要停下來捫心自問:自己如果丟失荊州,逢此絕境,會不會逃回到西川,卷土重來?
答案是否定的,關羽絕不會貪生怕死,逃回西川,他要與荊州共存亡!
但他也不會自殺,心里想的是如何讓敵人付出慘重的代價。
關羽想通了以后,站起來把關平端過來的、尚有余溫的飯菜吃完,然后到城頭巡視。
看到關羽露面,將士們有了主心骨,眼睛都亮了,瞬間都如同換了一個人,軍隊又恢復了以往的士氣!
雖然麥城的軍隊不到兩千人,但基本都是關羽的心腹死士,戰斗力超強。
關平把士兵們分為三隊,輪流鎮守城門,每次鎮守城門的軍卒,止有五六百人,雖然江東軍一時攻不下來,但可以通過拼消耗,耗光關羽的兵力。
顯然,孫權并不想用這種兩敗俱傷的打法,料到城中糧草并不豐富,想要困死關羽。
其實,麥城的糧草還真不少!
這都是趙累的功勞,他把糧隊都順利帶過來了,這可是三萬人馬近十天的軍糧,足夠兩千人半年之用。
雖然暫時沒有缺糧的危機,但要守住并不堅實的麥城,難上加難。
關羽要為部下爭取生還的機會,唯有拖延時間,關羽決定實施王甫之計。
于是,仿照當年在徐州投降曹操的故事,關羽主動寫下一封請降書,在請降書中和孫權約法三章,派軍士送往江東軍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