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說服諸葛軍師?”
申耽笑了笑,說道:“我與諸葛亮軍師素無交情,自不能說服諸葛軍師與你和好,但我有一計,使諸葛軍師和漢中王,都不能加害于你。”
孟達大喜,虛心求教,申耽回答道:
“吾弟兄欲投魏王久矣,孟太守也已經看出端倪,你可以作一表章,辭了漢中王的官位,把上庸城獻給魏王曹丕,必得重用,我兄弟二人,也一起歸降。”
孟達猛然省悟,這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他也不是沒有想過投降曹操或者孫權,但沒有人引薦,現在有了申耽牽線,隨即寫下降表,付與申耽,讓他送給曹丕。
……
……
劉備不得已放棄攻打孫權,準備劉封、孟達當做替罪羊,給大家一個交代。
對于沙摩柯和荊南的奇兵,劉備非常重視,曾經征求馬良的意見。
因為這次主要是馬謖策劃的,那些將領都是馬謖的老部下,馬良代弟弟馬謖請命,答應保住這只軍隊,等待劉備進攻荊州。
劉備已經和馬謖攤牌,要把他雪藏起來,而馬謖卻耐不住寂寞,屢屢逼迫自己不得不用他,劉備心中不快,不愿意再讓馬謖立功,就以糧草無法不給為由,否決了馬良的提議。
劉備與諸葛亮商量以后,決定讓習珍、樊胄來統領這只軍隊。
諸葛亮提出這個建議,也是為了馬家的利益,養一支五千人的軍隊,還要不被江東發現攻打,難度可不小。
馬謖雖然有才,但在荊南沒有根基,很難做到這點,因為馬家的田產都在襄陽。
襄陽被曹軍占領以后,馬家已經無法獲得糧食收成,軍隊的糧草供應確實是一個很大的負擔。
而習家和樊家,田產和根基就在荊南,他們兩家有自己的田產和山林,藏軍和供應糧草都不是難題,是掌管荊南奇兵的恰當人選。
劉備認可了諸葛亮的建議,就任命習家的習珍為零陵北部都尉,加裨將軍;任命樊家的樊胄為武陵從事,兩人共同掌管軍隊,等待劉備進攻荊州的時候,起兵響應。
劉備派出使者,前去上庸宣讀調令,沒有見到劉封前往綿竹赴任的消息,使者反而帶來了孟達投降曹軍的消息,還帶回了孟達的辭職表章。
劉備心喜怒不形于色,拿起孟達的上表看起來,只見表中寫到:
“臣達伏惟殿下將建伊、呂之業,追桓、文之功,大事草創,假勢吳、楚,是以有為之士,望風歸順。臣委質以來,愆戾山積;臣猶自知,況于君乎?今王朝英俊鱗集,臣內無輔佐之器,外無將領之才,列次功臣,誠足自愧!臣聞范蠡識微,浮于五湖;舅犯謝罪,逡巡河上。夫際會之間,請命乞身,何哉?欲潔去就之分也。況臣卑鄙,無元功巨勛,自系于時,竊慕前賢,早思遠恥。昔申生至孝,見疑于親;子胥至忠,見誅于君;蒙恬拓境而被大刑,樂毅破齊而遭讒佞。臣每讀其書,未嘗不感慨流涕;而親當其事,益用傷悼!邇者,荊州覆敗,大臣失節,百無一還;惟臣尋事,自致房陵、上庸,而復乞身,自放于外。伏想殿下圣恩感悟,愍臣之心,悼臣之舉。臣誠小人,不能始終。知而為之,敢謂非罪?臣每聞交絕無惡聲,去臣無怨辭,臣過奉教于君子,愿君王勉之,臣不勝惶恐之至!”
劉備看完,大怒道:
“孟達匹夫,首鼠兩端,不忠不義,反而把過錯推到別人身上,真是可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