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權是孫權這次重點招降的西川將領,這是孫權經過深思熟慮以后決定的。
在西川本土官員中,黃權可以說是忠君的典范!
當初劉璋請劉備入川抵擋張魯,黃權堅決反對,甚至被劉璋降職發配到廣漢,還是不改初衷。
在劉備占領西川以后,各大世家望風而降,黃權并沒有改換門庭,而是選擇棄官歸田,在家賦閑。
黃權為人謀,忠于事,他還不是那種愚忠之人,懂得擇善而從之。
當劉備親自上門,誠心請他出山以后,他坦然接受,并且能夠全心全意為劉備謀劃。
更難得的是,黃權才華橫溢,尤其是具有過人的戰略眼光。
劉備能夠以弱勢兵力,順利擊敗曹操奪取漢中,與黃權攻取漢中的建議以及他在巴西郡的早期謀劃有很大關系。
這次劉備東征,黃權是持反對意見的官員代表,但他并不因為反對東征而拖后腿。
當劉備執意東征以后,他有盡心盡力出謀劃策。
黃權是唯一一個反對劉備東征而又參加東征的將領,就連諸葛亮、趙云這等元老,都被劉備排除在東征名單之外,說明了劉備對黃權人品的高度認可。
最主要的是,黃權領軍承擔防范曹丕進攻的重任,孤軍懸與江北,易于被截斷歸路。
黃權能夠得到劉璋、劉備兩任西川之主的重用,在西川的門生故吏、同僚好友很多,在西川的影響力不小。
雖然荊州還沒有坐穩,但孫權不介意為攻打西川做好前期準備。
一旦黃權真心歸順孫權,無疑是孫權謀取西川的重要助力。
因此,孫權讓韓當領兵前來,軟硬兼施,逼迫黃權投降。
孫權特別點名,讓韓當前來,除了韓當作戰勇敢,還因為他是江東軍碩果僅存的宿將,在江東軍的地位很高。
由他出面打敗并招降黃權,可以說給足了黃權面子。
孫權考慮周到,他的安排還是比較妥當的,理應取得成功。
但韓當、周泰不愧是難兄難弟,當初領兵一起敗給劉備,周泰被沙摩柯擺了一道,回軍江陵,韓當也沒有能夠成功。
黃權雖然孤軍鎮守江北,但因為他在高處建立了很多瞭望塔,不但對江北平原的情況一覽無余,而且對江南的情形看的也很清楚。
劉備的三個馬營,被連續火燒,在黑夜之中分外醒目,黃權的觀察哨,早就發現了異常。
本來,黃權可以早點退回江南的。
但他沒有得到劉備的命令,不敢擅自離開陣地,等到他發現劉備的四十余座連營,四處起火以后,再要撤退已經為時已晚,朱然的水軍,已經隔絕了他回江南之路。
黃權進退不得,但也不能坐以待斃。
他也不是貪生怕死之輩,本來想率軍死戰,以報劉備知遇之恩。
但黃權的想法還沒有宣布,就被黃家子弟在軍中的親信將領給否決了。
他手下的五千兵馬,有近兩千是黃家的私軍。
而統兵的基層將領,大部分是黃家的年輕俊杰。
如果黃權率領這五千人死戰,損失的可不是黃權自己一個人,黃家的年輕俊杰,一個不能幸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