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馬良也是一個難得的人才。
在荊州,馬良在年青一代中的名聲,也是僅次于諸葛亮和龐統。
但在人才濟濟的劉備集團,又處于草創階段,官位一直是僧多粥少。
論資排輩,固然輪不到年齡比諸葛亮還小的馬良,論功行賞,也是軍功為重。
在短時間內,馬良要想憑政績脫穎而出,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他能夠力壓潘濬、王甫一頭,已經盡了他的全力。
他的政績雖然可觀,也就局限在荊州,要想得到劉備的提拔重用,唯一的捷徑也只有出使江東一途。
在湘水劃界之前,劉備先禮后兵,因為諸葛亮的舉薦,馬良獲得了出使江東的機會。
馬良不負諸葛亮所望,出使江東獲得空前成功,達成了絕對有利于劉備集團的湘水劃界盟約。
由此,馬良才算是進入了劉備集團的權利核心,成為荊州名副其實的第二號人物。
本來,因為馬良的陣亡,諸葛亮心痛好友,想重用馬謖作為補償。
誰知道,劉備臨終前的話語,卻讓諸葛亮有力無法使。
這次諸葛亮想派馬謖出使吳國,在馬謖立下功勞以后,也好名正言順提拔重用他。
馬謖文武雙全,在江東陪同劉備結親數月之久,對江東的官員非常熟悉,由他出使,和孫權建立外交關系并不難。
而且馬謖由武轉文,從軍隊轉業道地方上打理政務,最多不過一郡之地,料想不會造成不良后果,也算不得違背劉備臨終前的旨意。
諸葛亮打好了如意算盤,派人去通知馬謖前來。
誰知道,馬家傳來消息:馬謖外出游學未歸,聽說是前往南蠻地區,難以在短時間內找到。
諸葛亮聽了以后,不驚反喜!
因為孟獲的造反,引起了諸葛亮的警覺,他決定在北伐中原之前,先收服南蠻地區。
所謂“英雄所見略同”,馬謖他深入南蠻地區游學,無非是考察風土人情,其用心昭然若揭。
諸葛亮心想,馬謖既然猜到了自己的部署,立功易于反掌,提拔他倒也不急在一時!
讓他在南征時立下戰功,也是一個可行之法,而且還發揮了馬謖善于軍謀的長處,就改變主意,想找另外的人出使東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