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這里有孩子啊。”小雯道。
楊萌嘆氣道:“你說的孩子和她旁邊的那個女孩剛才還在那邊偷人東西!那個女的剛才送給一個游客一束花,然后要了五歐元;那幾個男人則是在那邊玩三個杯子一個球騙人錢的。你瞧這個,現在嘴上還飄著葉子呢!這些吉卜賽人。。。。。。唉,怎么說呢?同情心雖然廉價,但是也不是任意揮霍的。”
二戰時期都知道猶太人很慘,他們被日耳曼人瘋狂屠殺,其實當時被屠殺的不光有猶太人還有吉卜賽人,但是戰后幾乎所有歐洲人都選擇了無視吉卜賽人受到的迫害。
其實吉卜賽人比猶太人更慘,但是他們卻被大多數歐洲人歧視。歐洲人的雙標也很厲害,一邊高喊‘博愛自由平等’,一邊歧視吉卜賽人。
不同的國家對吉卜賽人的稱呼都不一樣,高盧人稱呼他們為‘波西米亞人’,腐國人叫他們‘吉卜賽人’,西班牙則叫他們‘弗拉明戈人’,而他們自己則自稱為‘羅姆人’。當他們的面最好還是叫他們‘羅姆人’,不然很容易引發爭執。
(現在女孩穿的波西米亞風格長裙,不是指捷克的波西米亞地區人的穿衣風格,而是指吉卜賽人,而西班牙人愛跳的弗拉明戈舞,也是吉卜賽人的開創的風潮)
很多人說國內沒有吉卜賽人,事實上古籍中還真記錄了吉卜賽人的事跡,在當時他們被稱為‘啰哩回回’。現在在西部有一萬多人,雖然被劃入維族,但是維族卻叫他們‘阿布達里人’,按照他們的生活習慣等來看,很有可能就是吉卜賽人的分支。
歐洲人嘴上是絕不歧視吉卜賽人的,大量文學作品都在描寫吉卜賽人,著名的《巴黎圣母院》里的艾絲美拉達就是被吉卜賽人偷走撫養大的孩子;還有《卡門》里的卡門;《百年孤獨》里一個吉卜賽人寓言了整個波恩維特家族命運;高爾基在《童年》里描寫的阿廖沙的童年好友‘小茨岡’,更不用說在漢國父輩人里人人皆知的《大篷車》。。。。。。
像這樣的作品實在太多了,歐洲文人墨客最愛的就是吉卜賽人,在所有的文學作品里描述的吉卜賽人都是熱情善良見義勇為灑脫奔放樂于助人的性格。
但是他們愛沒用,老百姓是真心不喜歡吉卜賽人。
在老百姓眼里,吉卜賽人就是:小偷、乞丐、騙子、人販子!沒看到艾絲美拉達就是被吉卜賽人偷走的么?著名導演蓋里奇的電影《偷拐搶騙》里布拉達皮特飾演的吉卜賽人‘米奇’更符合大眾眼里對吉卜賽人的定位:暴力、騙子。
(說句題外話,蓋里奇是麥當娜的前夫,絕對的鬼才,《兩桿大煙槍》、《搖滾黑幫》和《偷拐搶騙》絕對是黑色幽默黑幫片的代表,像《瘋狂的石頭》、《瘋狂的賽車》之類的黑色幽默影片其實都是模仿蓋里奇。強烈建議大家都看看。我最愛兩個導演,一個是昆汀,一個是‘英國版昆汀’蓋里奇)
這也跟吉卜賽人的生活習慣有關:早年的
(本章未完,請翻頁)
吉卜賽人是遷徙民族,一千多萬吉卜賽人的足跡遍布歐亞大陸,他們以大篷車為家以大篷車為交通工具,一個城市一個城市的游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