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時候,‘姓’和‘氏’是嚴格區分的。‘姓’是一個人血統的標志,一般會隨著祖先傳承下來不會改變,人一看到這個人的‘姓’就知道他的血統;而‘氏’則是代表著家族,反應是一個
(本章未完,請翻頁)
家族的特征,比如住在哪做什么職業之類,所以‘氏’經常會變,比如一個家族里幾個孩子各自成家,那他們的‘氏’也就不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說‘愿者上鉤’的姜子牙,都知道他姓姜名尚,‘子牙’是他的‘字’,但是史書上卻都叫他呂尚。這是因為他的‘氏’是‘呂’,是被封在呂地的姜姓后人,包括秦國的大商人呂不韋也是如此。
那時候稱呼人都是稱呼‘氏’而不是姓。詩人屈原的‘屈’也是他的氏而不是他的姓,人家姓羋。(順便一提,‘原’也不是他的名。屈原名平字屈原。)
潘安國不解問道:“他不姓孔姓什么?孔丘、孔丘,難道他姓丘?”
“那是他的名,孔丘名丘子仲尼。那時候人們稱呼‘字’,所以應該叫他孔仲尼才對。”楊萌搖了搖頭,否定了潘安國的說法。
“那他姓什么?孔子。。。。。。總不能姓‘子’吧?”潘安國一頭霧水。
楊萌打了個響指:“你還說對了。”
“啥玩意?”潘安國指著楊萌道:“你別忽悠我!我就算不了解那時候的歷史我也知道‘子’是當時對人的尊稱,什么‘老子’、‘孟子’、‘荀子’之類的,就好像現在稱呼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李老、張老差不多的意思!”
“看吧看吧?《論語》里說的好: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別說你不知道這句話!”楊萌撇嘴道:“我話還沒說完你就反駁,你怎么進步?你還趕不上你兒子呢!怎么這么不虛心?”
潘安國一臉黑線:“好,那你說!”
楊萌解釋道:“孔子有個好爹,算是商朝王族后裔,人家祖上是商紂王的親兄弟微子啟。當時周朝建立的時候,微子啟被封到商丘建立宋國也就是孔子的先祖。商朝王族姓什么?商紂王姓什么?人家姓‘子’!所以說孔子是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這可是要區分細致的,后來到了秦漢時期人口數量越來越多,同姓間沒有太多凝聚力了,所以姓氏逐漸同化,稱呼一個人用‘姓’用‘氏’才開始都行。比如說秦始皇嬴政,有的史書里叫他趙政,這是因為他姓‘贏’氏‘趙’。”
潘安國聽后確實一臉無語之色:“我說楊萌,你整天研究這些亂七八糟的東西干什么?做點兒正事不好么?”
“你這話我就不愿意聽了!”楊萌道:“教育徒弟怎么就不是正事了?我現在就在向著孔圣人學習怎么教育徒弟呢,這也包括你兒子好吧?”
孔圣人的故事其實很有傳奇性,傳說里孔圣人是麒麟找到他媽送來的‘神子’,當然,傳說都是不太靠譜的,事實上他老圣人是‘野X而出’,也就是‘私生子’。
他父親叔梁紇當年也是個牛人,貴族身份而且能文能武,當過魯國的陬邑大夫。在當時號稱‘魯國三虎將’之一。(這也是孔子身材高大原因。)
這叔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