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殺羊是很簡單,可是接下來的事情就比較麻煩:這里人是一點兒都不浪費,羊血倒入盆里那是做血腸的材料,用‘搟皮’的方法在羊皮和羊肉之間一點兒一點兒的把羊皮剝下來,最后得到一整張沒有傷痕的羊皮;然后把所有的羊下水一點兒不浪費的掏出來,這一套手續下來就要小一個小時。
這些羊下水可是好東西:炒羊雜、羊雜湯,只有在這里才能明白羊肉的美味。
接下來就要進行腌制:把蔥段姜片花椒大料小茴香之類的塞入羊腹部,然后用鹽在羊肉上反復搓擦入味,像羊腿等肉多的地方還要下刀切口方便入味。最后再放入調好的香料水里腌制幾個小時,腌好之后拿出來把水控干后固定在烤羊架子里開烤,一邊烤一邊轉,拷到六七成熟的時候還要下刀刷油。。。。。。
為了吃這烤全羊,楊萌等人生生的等了一整天。烤好之后一群人圍著用手撕著吃-----但是等這烤羊肉進入嘴里的一瞬間,所有的等待都值得!
楊萌他們在布白倉這里住了一個星期,每天的生活就是騎馬、射箭、放羊、摔跤、喝酒吃肉喝奶茶。。。。。。每天看龍騰他們喝吐簡直成了每日例行項目。
倒不是楊萌他們想賴在這里,實在是布白倉老兩口太熱情了:人家孩子都在城市里工作生活學習,常年不回來,看到楊萌他們那是舍不得讓他們走;另外一個原因則是因為:馬上就要舉辦本地的賽馬節
(本章未完,請翻頁)
,布白倉要帶他們幾個人去瞧熱鬧。
每年六月到十月就是內蒙的賽馬季,由于這里人愛馬愛到靈魂里(也包括肚子里),對他們來說馬才是真正的信仰,當然,愛馬不代表不吃,包括馬奶酒、酸馬奶以及馬肉都在這里人的食譜上,那些說蒙族不吃馬肉的人都是沒去過內蒙的。。。。。。
在布白倉家楊萌他們也吃到了馬肉,不過做法并不是內蒙當地的做法,而是哈薩克游牧民喜歡的做法‘馬腸子’,就是把馬的肋條肉撒上佐料后塞進馬腸子里兩頭軋緊風干的做法,冬天一個多月可以做成,布白倉說這是他兒子告訴他的做法,味道還不錯。
隨著社會進步通訊發達,牧民的生活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像布白倉這樣住房子各種家電齊全出門開車的不在少數。
而那些說馬肉粗糙嚼不動或者說馬肉是酸的人一看就是沒吃過馬肉的,這玩意味道其實和驢肉挺像,幾乎都是瘦肉,其實楊萌覺得當地烤著吃的吃法味道更好!當然,馬腸的味道也是極品!
其實現在全亞洲最大的馬肉出口國就是漢國,而大部分的馬肉都是從內蒙出口的,漢國現在的馬匹存欄量世界第二亞洲第一,每年有大約九十萬匹馬被宰殺出口,那些馬肉都是哪里來的?天上掉下來的么?
當然,吃歸吃,賣歸賣,這蒙族兄弟愛馬也是確實愛。
每年內蒙都會舉辦大型的‘國際馬術節’,那馬術節大了去了,包括‘速度賽馬公開賽’、‘馬術耐力賽’、‘場地障礙錦標賽’、‘馬球公開賽’以及上千場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越野耐力賽、傳統馴馬比賽和碼王爭霸賽等等等等。
除了這樣的國際性的比賽外,內蒙十二個盟市里有十一個每年都有本地賽馬活動,而農牧區自發組織的比賽更是不計其數!
其實這種比賽更像是一種社交。畢竟這里最近的鄰居都要開跑老遠,而且平時家里還要照顧自家的牲口、還要割草曬干草以備過冬。。。。。。所以這里社交相對較少,這樣的賽馬會就是為數不多的社交活動。所有人也不圖個名次,就是為了個樂呵!
但是對這活動當地人卻非常的重視。布白倉四個兒子,而比賽前一天回來了仨,其中還有一個開著輛大卡車。這是運馬的------比賽的地點距離布白倉家不遠,‘只有’一百多公里,等馬跑過去?腿都跑直了好么?
說點兒有意思的事情:布白倉的孩子姓‘白’而不是姓布。這種冠姓的稱呼方式其實是從漢族得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