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意時刻,我們從天上所看到的恒星只有三千多顆,另外三千多顆在地平線以下,因而看不到它們。
而群里的前輩們也說過,認識星空,應先認識60多顆比較好認的較亮的一、二等星,然后再考慮認識部分三、四等星,至于很暗的五、六等星可暫不予考慮。
換言之,認星應先易后難,循序漸進,積少成多。
這樣才能慢慢的熟悉整個夜空,整個你所能看到的宇宙。
而肉眼看到的恒星,按照它們排列的形狀,被科學家分為若干區域,并稱這些區域為星座。
早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后,古巴比倫人就創立了30個星座。
后來,歐洲的一些天文學家又陸續加以補充和發展。
1922年國際天文學聯合大會將歷史上沿用的星座名進行整理并確定為現代國際通用的88個星座(其中北天29個,黃道12個,南天47個),
不久又規定以1875年的春分點和赤道為基準。各星座的大小和形狀不一,但某一區域內恒星皆屬該星座。
每一星座可由其中亮星的特殊分布而被辨認,例如,形如勺子的七顆亮星(北斗七星)稱為大熊座。
星座名稱一般按照恒星排列的形狀結合人們的想象,用神話人物(如仙女座、仙后座)、器具名(如六分儀座顯微鏡座等)或動物名(如鯨魚座、烏鴉座等)命名的。
而天文學家最常用的恒星命名方法是德國天文學家巴耶爾在17世紀初提出的一種方法,即以星座為姓,按恒星由亮至暗的順序,用希臘小寫字母α、β、γ、δ、ε、ζ等命名。
24個字母用完后,就用小寫的拉丁字母a、b、c、d等,若再不夠用,再用大寫的拉丁字母A、B、C、D等,但R以后的字母是專門用來命名變星的。
而華夏的先民很早就注意到一些明亮或有特征的恒星,給它們起了各式各樣的名字,例如織女星、牛郎星、大火星、心宿二,參宿四等等。
因為織女星、牛郎星分別是天琴座和天鷹座中的最亮星,所以也稱作天琴座α和天鷹座α。
林楠靠著他年輕的大腦所擁有的強大記憶力,將這些基礎的天文知識都記在了腦海之中。
但他也僅僅只是可以紙上談兵,現在站在夜空之下,林楠看著黑色幕布上閃爍的群星,依然是兩眼一抹黑,分不清哪顆星星叫什么名字、哪一塊星星屬于哪個星座。
林楠現在僅僅只能認出勺子一樣的北斗七星。
不過這個一般人都知道。
所以這個夜晚,林楠一直用天文望遠鏡觀測著天上的星星,并努力的讓它們與自己腦中的記憶重合。
然而林楠收獲甚小,僅僅只是找到了少數幾個特點極為明顯的恒星,大多數都認不出來。
所以到了深夜后,林楠就去睡覺了。
他知道天文學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和打籃球是一個道理。
不管做什么,急于求成往往會欲速而不達。
至于別墅邊的思方翔和思東父女倆,在拍攝完滿月后就駕車回家了。
和林楠不一樣,思東因為父親從小的熏陶,她目前的天文知識已經相當豐富了。
思東知道滿月是拍攝月亮效果最差的時間,也是拍攝星空最差的時間。
只不過,月假一個月就一次,而這個月恰好在月中,所以思東也只能和爸爸一起來看看滿月了。
而學習效率極高的林楠,在回到學校后,一個星期里就幾乎對月亮有了很全面的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