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楠這才知道,自己選擇在月中滿月之時去拍攝月亮簡直就是個傻瓜。
首先月亮是有月相變化的,也就是說它會隨著月球公轉而連續變化。
月球公轉周期是27.3天而朔望月的變化周期是29.5天。
月球陰晴圓缺的變化,可以歸結為8個基本形態:新月(朔),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月,滿月(望),虧凸月,下弦月,殘月。
這些月相,按順序交替變化,周而復始,形成了完整的朔望周期。
而天文愛好者通過觀測月亮,所能看到的地形大致有環形山、月海、月溪、峽谷、山脈。
其中環形山由隕石撞擊坑或者火山所形成,簡而言之就是四周凸起中間凹陷的形狀。
而月球上的環形山多到數不清,其中直徑大于1公里的環形山總數達33000多個,占月球表面積的7~10%。
根據國際天文聯會規定,月球上的環形山通常是以著名天文學家或其他科學家的名字命名,如哥白尼環形山、阿基米德環形山、牛頓環形山、開普勒環形山等。
其中,有幾座分別以我國古代科學家名字命名:張衡環形山、祖沖之環形山、郭守敬環形山和石申環形山。
而萬戶環形山是第一個用中國人名字命名的環形山。
而月海是遠古時期巨大的撞擊平原,后被熔巖所覆蓋,地勢低洼。有些小的平原,命名為沼澤。
月溪、峽谷則是月球上的一些小的地表裂痕。這些峽谷的形狀千奇百怪,而且很考驗眼力,所以是愛好者們非常感興趣的觀測項目。
至于山脈,是指沿一定方向延伸、包括若干條山嶺和山谷組成的山體。
和環形山差不多,月球的山脈大多以地球山脈的名稱命名。
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亞平寧山脈:位于月面中央,是月球上最長的山脈,高出月海3~4公里,蜿蜒1000公里。
萊布尼茨山脈:在月球南極附近,最高峰竟達9000米,連地球上最高峰珠穆朗瑪峰也顯得矮了一截。
阿爾卑斯山脈:在月面上,雖然沒有地球上的阿爾卑斯山脈那樣雄偉,但是它那高山深谷疊現,確是別有一番風光。
當時看到這些山脈資料的時候,林楠不禁想到未來如果有人在月球上爬山的話,肯定會比爬珠穆朗瑪峰輕松一些。
雖然它們高,但月球上引力小,說不定連跳幾下就跳到了山頂上呢,哈哈。
而林楠通過月相的了解,也知道為什么自己僅僅只能拍出一個輪廓。
因為滿月時月球和太陽正好相隔180度,太陽西邊落下,月球東邊升起,整夜可見。
雖然這個夜晚可以看到月球的全部景觀,但滿月陽光直射月球,月球正面地貌煞白一片。
用天文攝影的術語來說就是立體感極具缺失,眼睛也會很容易疲勞。
除了欣賞一下深色的月海和明亮的第谷環形山、哥白尼環形山的輻射紋,基本上就再沒什么細細品味的了。
而以林楠的入門設備,加上粗糙的拍攝技術,和并不嫻熟的設備運用,便導致他什么也拍不到。
所以,林楠也認真具體的了解了其他的七個月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