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下面是一塊長方形的石基。
被手臂粗細的石樁,嵌在了河岸邊。
哪怕過了幾千年,也依舊牢固。
石基周圍,堆滿了各種各樣的石材。
與先前在巖洞坑道中所看到的碎石,如出一轍。
此外,石基的正中間,還立著一根圓柱形的石桅。
高高聳起。
直達洞頂。
蔚為壯觀。
石桅上遍布著各種各樣的風化紋和裂痕。
不過,因為洞內的空氣較為潮濕。
整體保存得還算完好。
但遺憾的是,機關上的許多零部件都已七零八落。
只剩下了一個滿目瘡痍的主體。
石桅的最頂端,也早已面目全非。
懸掛著一個巨大的圓形絞盤。
絞盤很有特點。
邊緣內凹。
看樣子應該是個滑輪。
目測直徑足足五六米有余。
令人嘖嘖稱奇。
眾人做夢都沒想到,這個潮濕的地穴中,竟然還存在著一個這么精巧的機關。
里里外外地瞧了一番后。
陸羽若有所思地開了口:
“各位,如果沒猜錯的話,這應該歐利迪亞人所建造的一個簡易的起重裝置。”
“也就是我們熟知的起重機。”
歷史上,最早的起重機,出現在公元前10年。
古羅馬建筑師維特魯維斯就曾在他的建筑手冊里有過關于起重機械的詳細描述。
具體的形狀和起重原理和這個差不多。
都是一根桅桿。
桿頂裝有滑輪。
由牽索固定桅桿的位置。
用絞盤拉動通過滑輪的纜索以吊起重物。
除了單桅起重機。
也有用兩根桅桿,構成人字形的起重機。
人形起重機,可以把吊起來的重物進行橫向移動。
但幅度很小,操作也十分吃力。
直到15世紀,意大利人發明了轉臂式起重機,才解決這個問題。
這種起重機有根傾斜的懸臂,臂頂裝有滑輪,既可升降又可旋轉。
但18世紀前,人類所使用的各種起重機械還都是以人力、畜力為主要的動力源。
在起重量、使用范圍和工作效率上十分有限。
可就算這樣。
這些生活在歐利迪亞的長耳人所掌握的起重技術,也比那些古羅馬的卓越建筑師,還要早上一兩千年……
盯著佇立在眼前的這個龐然大物。
陸羽一邊搖頭感嘆,一邊在心里想著。
這些土著把起重機安置在這里。
難道有什么特別的用途?
想來,這個巖洞,并不是為了躲避戰爭所挖建的地道?
而是一個神秘的地下工事?
陸羽心里所想的這個問題,也是觀眾們最為關心的。
眾人一直在彈幕刨根問底地討論著:
“這些人莫不是要建金字塔吧?”
“兄嘚,你想多了!”
“我覺得很可能是吃飽了撐的!(手動滑稽)”
“皮褲套皮褲,是必有緣故!”
……
巖洞內的布局和環境條件。
并不適合建造什么大工程。
隨著雨季的到來,暗河水位瘋漲,就算再堅固的工事,怕是也難以抵擋。
所以,這個起重器,斷然另有用途。
但具體的緣由,現在還看不明白。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古歐利迪亞人一定用它干了什么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