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出來了,振華的擔子一百八十斤,王響的擔子兩百三十斤!
振華咋舌:“響大爺真是東灣村第一好漢,這兩百多斤的擔子,挑起來就像走著玩一樣。”
王響嘿嘿一笑:“這算個屁!你問問你老爹就知道了,十幾年前,生產隊去糧站交糧,男子漢一人一擔,每擔兩百八十斤,五里路只許歇肩一次。你們現在啊,嘿嘿……好狠好狠,就挑個斗粗的一捆,抬著上肩,還拉著上埂!”
振華噗地一笑,又是佩服,又是嘆氣:“怪不得你們不要機耕路,一個個都像牛一樣,要是發起狠來,田里的土也能挑回來啊!”
王響說道:“也不是力氣大就不要路,只不過挑擔子挑習慣了,有沒有機耕路無所謂。你要修路,用拖拉機拉稻把回家,估計你老爹還說你懶。”
振華點點頭,深以為然。
老一輩農民,比這一代人更加吃苦耐勞,也習慣了這樣吭哧吭哧挑擔子。
可是年輕人哪里習慣這樣的方式?兩百多斤的擔子,還有幾個年輕人能挑動的?
懶,有什么不好?懶人才能推動科技進步。科技發展的目的,就是解放勞動力,為人類的偷懶創造條件嘛!
可是這個道理,跟東灣村的老家伙們是說不通的。
秋收過后就是秋種,東灣村甚至整個河東鎮,都開始了油菜移栽,拋棄了以往的粗放式耕種。
鄭懷亮看見這樣的變化,感嘆不已,經常對別人說道:“我當村支書時候沒有做到的事,讓趙振華和卓宜蘭夫妻倆做到了。這夫妻倆不簡單,不簡單啊!”
秋種剛剛開始,卻遭遇了嚴重的旱情。
三組那口二十多畝水面的當家塘,終于弄了個底朝天,鄉親們干脆了放棄了農活,來一場捉魚比賽。
水塘里沒有多少魚,但是海蝦特別多。這些海蝦,又被叫做小龍蝦。
村里人都在忙著捉魚,宜蘭卻和振華一起,用拉網捕捉那些龍蝦。半天的工夫,振華收獲了五百斤龍蝦,全部挑回了家里。
王響很不理解,說道:“振華你要這龍蝦干什么?喜歡吃這個?這東西吃多了槽心啊。”
“誰吃這東西?撈回來喂豬的。”振華說道。
“喂豬?我看豬都不吃這玩意。”王響連連搖頭。
的確,在魚蝦滿地爬的鄉下,龍蝦螃蟹什么的沒油水,真的沒人吃。
整個東灣村,也就宋家財這樣的窮人,青黃不接的時候,靠著蝦蟹來充饑填肚子。小立鑫整日里的伙食,大多都是雜魚和蝦仁蟹黃泥鰍黃鱔之類。腥氣的東西吃多了,小立鑫的身上,甚至都帶著一股魚腥味。
但是對于卓宜蘭來說,這些沒人要的龍蝦,卻是科學養豬的寶貝,可以用來制作魚骨粉。
她把龍蝦放在鹽水里煮一滾,撈出來放在打谷場上暴曬。曬干以后,用飼料機粉碎,儲存起來,以后配兌豬飼料。
——多年以后,小龍蝦忽然風靡天下。振華對別人說:這玩意在幾十年前,我們東灣村豬都不吃!聞者不信,認為振華在吹牛,振華也只能搖頭苦笑。
但是振華自己還是保持了東灣村的習慣,很少吃蝦蟹。他和小立鑫一樣,小時候吃膩了,見了這玩意就飽了。
秋種工作結束以后,齊磊回來了一趟,專程找振華商量事情。
(第三更。三個月不到,寫了接近六十萬字,有些寫不動啦,哈哈,有沒有打賞一塊錢,給作者買根辣條提提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