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最前方星標里找到那個熟悉頭像點進去,正想要給她發消息,動作忽然凝固住。
看到了她原本空著的簽名欄里多了行字:
“我降下了帆,拒絕大海的誘惑,逃避那浪濤的拍打……”
林軒總覺得這句話有些熟悉,皺眉想了想,一時想不起來,于是下意識地往她書架上看,掃過《林徽因集》的時候忽然醒悟過來,于是伸手去抽,這位民國才女涉獵頗廣,建筑、美術、詩歌、散文共收錄成三本,小說、戲劇、書信、翻譯被收錄成一本,然而建筑詩歌三本都在書架上,卻唯獨少了收錄其部分可公開書信的那本。
他下意識轉頭看向飄窗。
果然就看到陽光下,靜靜地躺著那本紅色封面的《林徽因集》。
林軒走過去,在窗臺坐了下來,打開這本《林徽因集》,然后從目錄里找到林徽因十六歲時寫給徐志摩的那封分手信。
志摩:
我走了,帶著記憶的錦盒,里面藏著我們的情,我們的誼,已經說出和還沒有說出的話走了。我回國了,倫敦使我痛苦。我知道您一從柏林回來就會打火車站直接來我家的。我怕,怕您那沸騰的熱情,也怕我自己心頭絞痛著的感情,火,會將我們兩人都燒死的。
原諒我的怯懦,我還是個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將自己一下子投進那危險的旋渦,引起親友的誤解和指責,社會的喧囂與誹難,我還不具有抗爭這一切的勇氣和力量。我也還不能過早的失去父親的寵愛和那由學校和藝術帶給我的安寧生活。
然后就是剛剛在姜淺予簽名里看到的那句:“我降下了帆,拒絕大海的誘惑,逃避那浪濤的拍打……”
林軒坐在窗臺怔了好一會兒,然后才繼續往下看去:
我說過,看了太多的小說我已經不再驚異人生的遭遇。不過這是誑語,一個自大者的誑語。實際上,我很脆弱,脆弱得像一支暮夏的柳條,經不住什么風雨。
……你們走后我哭了一個通宵,多半是為了她。志摩,我理解您對真正愛情幸福的追求,這原也無可厚非;我但懇求您理解我對幼儀悲苦的理解。
……
姜淺予很喜歡林徽因,林軒很早就知道這件事情,但沒想到林徽因寫于一九二零年的一封信,放到近百年后,字字句句,竟會把小妮子這段時間心里的糾葛與掙扎寫得這樣淋漓盡致。
只要把猶豫、恐懼、痛苦的對象更換一下,這幾乎稱得上是小妮子這段時間以來心里的真實寫照,不得不說那時僅僅十六歲的林徽因才氣已經初顯,其中寥寥數語,把少女復雜的情懷與心事表達的非常形象與透徹。
林軒把這封信反復看了好幾遍,坐在窗臺怔了很久。
人都是自我與自私的。
林軒只是兩世為人,僥幸逃掉了喝孟婆湯而已,除此外他與其他人并沒有什么優勢,沒有讀心術,沒有金手指,自然也難免會有自我與自私的地方。
這是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