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結果僅僅四更天,果然遠處便即是塵土沖天,遮天蔽日,五千精騎如同海嘯般,如驚濤拍岸而來。
為什么不去與那孫岳廝殺,非就盯著自己劉備不放?自己連夫人都又丟下了,難道那曹操還不滿意?
結果裹挾的十幾萬百姓,一夜的哭聲遍野,卻又將十幾萬百姓丟下了,十幾萬百姓也終于得救。
而劉備的三千兵馬,則是被殺的只剩下百余人,然后劉備又在張飛的開路下逃到了。
諸葛亮說好的呂望、張良、管仲、樂毅之才呢?結果還是一路被狼狽追殺,為何早不建議先往江陵、江夏?
因為諸葛亮也想不到,諸葛亮根本不會什么神機妙算,不然就可以提前讓劉備躲開了,不至于再如此狼狽。
結果劉表是死了,但荊州的天命卻沒有落在劉備身上,荊州反而被曹操所得,劉備則就是不死的小強。
可說一路完全誰跟誰倒霉,十幾萬百姓丟下得救,跟隨的三千兵馬也死的只剩一百多人,難道諸葛亮就沒有算到?
好在半路終于遇到關羽求來的劉琦接應。
但不想等到了江夏,諸葛亮卻又神機妙算道:“我料曹操必來追趕,主公必不從江陵來,必斜取漢津矣;故特請公子先來接應,我竟往夏口,盡起軍前來相助。”
劉備也只能心中忍不住再次發苦:‘難道你等妖人的裝神弄鬼,真的都只是裝神弄鬼?你諸葛亮既料定,為何不早告知于我?好叫我提前防備?我若提前防備,又豈會如此狼狽?
你既然早料定,而又不告知于我,即說明你想看我劉備如此狼狽,但我卻知你諸葛亮不可能想看我如此狼狽,所以你根本就沒有料到。
不過是事后神機妙算而已,事情都已發生,你自可說你料定,莫非你的神機妙算,每次都是事后?’
劉備不禁心中發苦,自不知道還有一個叫后世地球的地方,而有一句“事后諸葛亮”的諺語。
即后世地球歷史上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實際每次都是在事后,所以才有了事后諸葛一詞。
但能有一個妖人相助,且自己命都是妖術飛馬過檀溪所救,劉備就是心中有意見也不會表現出來。
于是至江夏,便即又與諸葛亮、劉琦共議良策。
但不想諸葛亮的良策卻是:“曹操勢大,急難抵敵,不如往投東吳孫權,以為應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
竟然讓其劉備再去江東投孫權。
關鍵問題是,那孫權還不過一個小兒,一個未及冠的小兒,更用征求的語氣,吾等從中取利,有何不可?
即是大賢、大才諸葛亮的良策,要再為劉備加一姓,從此為十二姓家奴。
劉備也只能心中發苦道:“江東人物極多,必有遠謀,安肯相容?(江東謀士極多、又豈能不知我劉備投誰叛誰、又豈肯容我?)”
……
同一時間的江東。
也正有謀士張昭向孫權進言道:“曹操已擁百萬之眾,又與北方孫岳交好,如今借天子之名,以征四方,拒之不順。
主公可以拒操者乃是長江,今操既得荊州,長江之險便已與主公共有,勢不可敵。以愚之計,不如納降,方為萬安之策。”
一眾謀士同樣紛紛道:“子布之言,正合天意,當中華一統。東吳若降操,則東吳民安,江南六郡可保。那劉琮獻荊州亦爵封列候,曹操仁義之兵,必不負主公之誠。”
孫權同樣是想要降曹操,可又猶豫不決。
最關鍵的問題是,卻還有一個想要分裂中華的妖人諸葛亮,自不會就此讓中華一統,結果孫權正猶豫不決,諸葛亮便就親到了江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