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只要與農事有關的稅目,歷年來增長的都很迅速。
只是,像鹽課、銅鐵、官營項目這些,則是根本沒長,有的甚到還不如唐初。
武則天看到這里,心中一顫,發覺好像是哪里出了問題,可是又抓不住其中癥結。
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那就是大唐財務的增長基本來自農稅。
圖表之下,是吳寧的一段話:
“圣后天縱之才,無需寧再多言。依照此圖,何利何弊,圣后自有計較。”
“不難看出,除了農稅,朝廷在鹽鐵、路驛、倉窯、官營上面所用之功實屬微末。”
“圣后若要增收財稅,其途何在?圣后定有計較了。”
武則天眉頭緊鎖,沉吟開來。
吳寧說的極有道理,大唐至今,鼎盛無二,人口是唐初數倍,農稅亦是增收甚多。
可是,按理來說,人多富庶,帶來的不應該只是農事繁榮,像是鹽鐵、路驛、官營的瓷窯,紙坊也應該一同繁盛才對,可為什么收入不高呢?
這確實值得深思。
再往下來,則是吳寧細化的解釋。
“以倉窯為例,其重者官窯瓷具也。”
“其精者,供給皇家御用;其次者,賤賣于民,是為倉窯所收。”
“然,圣后不知,官窯之次,亦高于民窯不知繁幾,民間亦不得用。”
“所去何處?皆經番邦海商,外走萬里也。”
“落地幾何?官窯之千倍萬倍也!”
“其利于誰?非圣后,非唐民,乃藩國海商也!”
“再言絲茶,亦是千萬倍之所利,所屬亦為藩國海商也!”
嘶!!!
武則天倒吸一口涼氣。
瓷器、絲綢在海外極貴,這一點武則天是知道的。
老太太甚至聽說,在萬里之外的那些地方,居然拿大唐的絲綢、瓷器當作財富保值之物囤積。
在賞賜外邦使節之時,老太太也愿意投其所好,送些瓷具什么的。
可是,現在看了吳寧的這個表,再聽他分析......
居然有千萬倍的利潤?老太太不淡定了。
要真那么算的話,這大唐得虧多少錢?
看了看那柱形表,單倉窯一項,朝廷一年的收入只有可憐的41萬貫。
但是,如果那千倍萬倍......
好吧,都不用千倍萬倍,百倍也行啊!
如果百倍之利讓大唐得來,那就是4100萬貫啊!比一年的財政收入都高。
“虧了虧了!!”
幸好此時內宮無人,要不武老太太拍著腦門子,一臉肉疼哀嚎的樣子,非嚇死幾個不成。
“來人!!來人!!”
“速傳地官、冬官覲見。”
(武老太太是個浪漫的統治者,什么三省:上書、中書、門下,六部:吏、戶、禮、刑、兵、工,人家嫌不好聽,上書、中書改成了鳳閣鸞臺,六部改成了天地春夏秋冬。)
(地官就是戶部長官,冬官就是工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