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來,《戰國策》非一人所著,乃多人陸續編纂而成,又非官修史籍,所以相對比較客觀公正。
武則天如果也喜歡《戰國策》,那說明她識貨。
當然了,武老太太今天就不正常,有點太過客氣。
她是真喜歡,還是在這忽悠,誰也說不準。
至于為什么在這兒繞,不論吳寧說什么,老太太就是不露半句。
吳寧也沒辦法,只好陪她扯閑篇兒。
......
“先生怎么看戰國諸雄?”
經過慢來的相互吹捧,武則天終于更進一步,開始學術討論了。
對于老太太之問,吳寧淡笑。
“回稟陛下,這個問題,微臣不知無如作答。”
“這......這有什么不知道如何作答?”武則天攤手,“想說什么就說什么,子究不必拘謹。”
“非是拘謹。”吳寧認真道,“乃是各人所學不同,看問題的角度也不同,對前人之事的理解也不同。”
“子究一家之言,難服百家之眾,說出來也無甚大用。”
“哦?”武則天挑眉,覺得新鮮,還沒人這么說過的。
“何意?”
“臣打個比方。”吳寧誠然道,“有士,專攻儒道。”
“自然而然,他看前史的角度必從理教而出。分析前人功過,也是發于禮,止于禮。”
“之乎禮教之眼光,那戰國諸雄,乃至秦皇之功過,那必定是暴政于民,過大于功。”
“可是,若換一法家之人,看戰國史事,那秦王可能就沒有錯,甚至功大于過。”
“若換陛下呢?可能角度又會生變,秦皇已經不是功過之辨,而是完全的功過千秋。”
“......”
武則天一邊聽,一邊點頭,吳寧說的沒錯,確實如此。
但就秦一統**來說,儒家大罵嬴政暴虐之君。
可是,換了法家呢?秦國重法治國,改新弊政,這本來就沒有錯,治國本就應該如此。
而身為帝王的角度,正因為嬴政以暴虐之政治世,才能統一天下度量衡,才能車同軌、書同文,才能把分崩離析的中原大地疏導成一個統一文化的大帝國。
......
其實,這和后世的人看歷史是同一個道理。
有人的從文化的角度看歷史,他覺得是這樣的。
有的人呢,從軍事的角度看歷史,又覺得前面那個說的不對。
有的人又從氣候、地理的角度看歷史,覺得前兩個說的都不對。
而你說不定又什么時候,又蹦出一個奇葩的視角,把亂遭遭的歷史再解釋一遍。
......
“子究的意思聯明白了。”
武則天被吳寧的新穎想法所引導,順著他的話頭說道:“就好像,秦之一統**,若讓黑齒常之來說原因,他一定告訴朕,那是因為秦之軍事天下第一。”
“秦弓秦弩天下無敵的緣故嘍!”
“正是如此。”吳寧深意為意,“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結果也不同。”
“陛下問臣戰國之見,那臣又怎敢把個人己見,拿來迷惑陛下呢?”
“哦??”武則天一怔。
聽吳寧這意思,他不是不想答,而是他的答案真的和別人不同?
至少,她提到秦軍之強的時候,吳寧并沒有表現出同意的神態。
于是,武則天真的好奇了,想聽聽吳寧的個人已見,到底是什么不同。
“那子究先生對于戰國之局有何高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