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真是那樣,那就對上了。
只有吳寧是老太太親生,才有可以抗旨無罪,反而有賞。
如此一來,其實武承嗣最大的競爭對手是吳寧才對。
只不過,又好像不是那么回事。
如果穆子究是吳寧,吳寧又是老太太親生......
那就不是晉封李賢了啊?也不是把他武承嗣的黨羽盡升高位了呀?
所以,武承嗣最后猜測,也許穆子究根本就不是吳寧。
也許正如詔書所言,是罪營老卒確實立了大功,值得女皇法外開恩。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李賢就是個屁,可能屁都算不上。
武承嗣心情好了起來,因為在他看來,這是一個信號。
什么信號呢?
那就是,儲君之位已經是囊中之物的信號。
沒錯,此次回京之后,女皇必有動作,太子之位已經穩了。
在武承嗣看來,很明顯,這就是歷代君王都會用上的制衡之道。
只有老太太已經決心立他武承嗣,才會扶植一下李賢,為他挑選一個對手。
畢竟老太太還沒到枯木之勢,還得在皇位上坐上幾年。當然不希望新立的太子一家獨大,撼動她的權威嘍。
你看眼前,不就是這么回事兒嗎?
又是晉王,又是京畿府尹的,確實抬高了李賢的聲勢。
可是,實際上呢?朝中要職還是他武承嗣的,黨羽門生也個個顯赫。
至于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做出這樣的姿態?
呵呵,這不也是明擺著的嗎?
一切的一切,源于武則天的一個誤判。
那就是,武則天輕信了李瓘謀反的這個傳聞,致使老太太亂了方寸,派武承嗣來阻擊李瓘。
可實際上呢?
李瓘因為私自馳援陽關,被穆子究一到陽關就給抓起來了,還上哪兒反叛去?
可是,問題來了。
這個錯誤的決斷,卻造成了武承嗣手中突然又多了七萬兵馬。
萬一生出什么變故,這才是老太太不想看到了。
于是,重用武承嗣黨羽,這是在變向的安撫于他。
......
想通這一切,武承嗣心情很是美麗。
也不枉費他為了這個皇位,處心積慮地經營了十幾年。
得意地安于馬上,看著西北特有的荒涼景色,只想快些到玉門關。
把李瓘接上,好馬不停蹄地奔回長安,入主東宮。
“來人,傳本王帥令!”
“大軍急行,不得延誤!三日之內,到達玉門關下!!”
......
三日之后,即達玉門。
到那一看,李瓘果然未反。
這貨已經在馬棚里“舒舒服服”地住了兩個多月了。
武承嗣見狀,趕緊假模假樣地親自與李瓘松綁,并把功勞都攬在了自己身上。
言明,已經與陛下上奏,給蔡國公請功了。
李瓘表面上自然是千恩萬謝,心里卻是翻著白眼。
呵呵,你就嘚瑟吧,誰還不知道誰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