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識途老馬帶路真的是很方便,昨天顧瑾言繞了一天都沒找到正軍山,結果今天跟著蕭老頭走了半個多小時就感覺到周遭地形的熟悉了。
當然,這里邊也有顧瑾言自己記性不好,找錯方向了的緣故在里邊。
說是道館遺址,但實際上從外邊上來看,正軍山山坳里的廢墟更像是個破敗到完全不能看的神廟。
粗劣而蠻荒,除開那座半埋在山體里的殘破神像帶著點仙風道骨的味道,剩下的一些條石和腐朽木樁構成的殘垣斷壁,和一個滿是青苔和霉斑的門框,也就是建筑格局不對,不然說是個廢棄的農家小院都有人信。
不過只有主持過道觀重建工作的顧瑾言知道,這一切不過是個假象而已,
事實上正軍山指的不是這座低矮的小丘,而是它旁邊緊挨著的那座被當地人稱之為柴坡的山頭,這個道館是修建在柴坡的山腳下的。
只是不知道哪一年正軍山出現了山體滑坡,一部分山體崩塌下來把原本不小的道館遺址埋住大半,堆出了一座新的小山坡,把好好一座正軍山分成了道士墳和柴坡兩塊地。
要把這座被命名為道士墳的小坡推平,把下邊的道觀遺址挖出來,需要耗費的人力物力價以百萬計,現在的顧瑾言連百分之一都拿不出來。
唯一值得慶幸的是他也不需要挖開遺址,他此行的目標只有被半埋在山體里的殘破神像。
這是一尊只剩下底座和下擺的半截湊神像,從位置和布局來看,應該是當初山體滑坡的時候上半截被砸斷,下半截被埋了起來,后來有人來這里拾荒撿走了上半截,順便把下半截也挖出來了一半,然后發現底座分量太實誠,所以就只帶走了上半截。
顧瑾言的系統就寄宿在這剩下的半截雕像上,當初他迷路了有些郁悶,再加上高考失利的憋火,在這個沒人的廢墟遺跡里怨天罵地的發泄了一通,把自己說得口干舌燥之后隨口吐了口唾沫在那半截雕像上。
結果沒想到就是這一口唾沫,激活了隱藏在雕像里的神秘力量,給了他一個神奇的學習系統。
不過說來也是有趣,顧瑾言雖然在那個雕像里拿到了大好處,但實際上卻對這個雕像本身沒有太多的印象。
他當初在這里純粹就是歇腳,對名為遺跡實則廢墟的道館沒什么興趣,半截入土的雕像更是一掃而過,壓根就沒正眼看過。
等他得到系統對雕像感興趣了的時候,人家已經變成飛灰了,一點研究的機會都沒給顧瑾言,以至于后來顧瑾言把整個遺跡都翻了個底朝天,也依舊無法彌補心頭的兩大遺憾。
這個雕像到底雕的實哪位神仙?
以及上半截雕像哪兒去了?
這兩個問題一個牽涉到系統的根腳,另一個則關乎另一個可能存在的系統,實在是由不得顧瑾言不上心。
可惜再上心也沒用,正軍山的道館遺跡在山石崩塌之前就已經是個遺跡了,遺跡里留下的東西除開能證明這是一個最少唐宋時期的道觀遺址以外,觀里供奉的哪位神仙一個字都沒找到。
而在下半截雕像化為飛灰,連點影像資料都沒留下的情況下,就是別人把那上半截擺他面前他也認不出來,更別說大海撈針的去找了。
所以最后上輩子顧瑾言一直到掛掉,也沒搞清楚這兩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