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僅是與現代只有幾百年差距的明朝,在漢語發音的問題上就和如今差別如此之大,那么明朝以前呢?這也是中文系語言學存在的原因,以及魅力。
所以,在中國古代的漢語發音上面,由一些專家對中國的漢語發展進行了一次系統詳細的分類。它們分別是
上古漢語,即遠古夏商朝到三國兩晉時期。
中古漢語,即南北朝到唐宋時期。
近古漢語,即元明清三朝。
現代漢語,即現在的普通話。
而這四種漢語每一種都有很大的區別。上古漢語的特點就是卷舌和大舌音。有點像如今的阿拉伯語和俄語。基本上現在的人如果聽到上古漢語的發音,都是如同聽天書一般。如果沒有漢字對應,那就是另一門語言。
而中古漢語與如今的粵語和閩南話非常像,與粵語的相似度達到了百分之六十,與閩南語的相似度更是達到了百分之七十,這已經很有相似度了,而其中,中古漢語也跟如今的潮汕話有大約百分之三十的相似度。如果你用粵語或者閩南語朗讀唐詩或者宋詞,你會覺得非常的好聽,一些原本不押韻的地方也變的押韻了,就是這個原因。
而近古漢語,則是與現在的江淮話或者吳語很是接近,這與明朝最開始建都南京也有很大的關聯。后來明朝遷都北京之后也并沒有非常大的變化,主要是在古代,也有官方語言的設定,就像現在的普通話,那就是中國的官方語言,不管是東北的,還是廣東的,不管是上海的,還是XJ的,這些地方的人要想互相溝通就只有用中國的官方語言,普通話。
而這種機制,在古代也存在,所以,即便是古代的朝代遷都,這個國家的語言雖然會有些變化,但不會很大。畢竟這是官方語言。
一直到明朝滅亡,清朝建立,由于是外族入侵,所以明朝的語言發音漸漸出現變化,最后被北京話同化。一直到清朝末期,普通話漸漸出現。也就宣誓了近古漢語時代的終結。
想到這里,李軒就合上了這本《十四音訓敘》,準備后面自己研究,對于中國古代漢語,李軒真的非常好奇。在李軒看來,只有知道祖先們的語言,你才能把自己想象成一個古人,這樣你才可以通過先人們留下來的文化以及詩詞歌賦來與先人們進行溝通。雖然無法進行面對面溝通,但最起碼可以通過語言來與對方無差別的“溝通”了。
李軒想到這里心里就一陣的激動,然后他就拿著這本《十四音訓敘》向著中文系研究院跑去。
來到研究院,李軒直奔鄭教授所在的地方。見到他之后,李軒就對著他說:“鄭教授,我有一些問題想要請教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