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銘聽懂了:“你的意思是,不管哪種理論,都不認為人們做好事是為了得到回報?”
“是的。”陸雨涵喝了口啤酒,潤了潤嗓子,繼續說道:“假如撿起地上的易拉罐就可以得到一塊錢獎勵,那我問你,你怎么知道一個人他撿起這個易拉罐到底是真心的還是僅僅為了錢?你如何確定假如沒有了獎勵這個人會不會撿起這個易拉罐?會不會視而不見直接跨過去?”
什么叫一語道破本質?這就是了。陸雨涵的話像一把刀子撕開了陳銘心上蒙著的那層遮羞布,讓他不但無法堅持自己的想法,甚至對自己的行為也產生了懷疑。
“那照你這么說,做好事就不該有好報,所謂的好人必須全心全意不求回報的付出才配稱得上是好人?在這種初衷下做的好事才算是好事?”
陸雨涵點點頭,承認了這一說法:“當然,所謂好人看的是心,不僅僅是行為。”
陳銘嘆了口氣,他知道這可能是絕大多數人的想法。
就像那些在愛心貸上用捐款抵扣了利息的人,恐怕他們自己都不會覺得自己的行為算得上是好人。
如果不是能夠抵扣利息,有幾個人會點開愛心貸上捐款的界面?又有幾個人會真的捐出真金白銀?
陳銘無從反駁陸雨涵的邏輯,卻也不愿意接受她的觀點。
無論別人愿不愿意相信好人有好報,他都愿意相信。
這一晚,他幾乎整晚都沒有睡著,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好人該不該有好報?當然應該!
可是,如果一個人就是為了得到好報而做好事,那這個人還算是好人嗎?
如果不算,他是否還應該得到好報?
而如果不應該…
那會不會有很多人就不再愿意去做好事了…?
不管答案是什么,都不會對陳銘自己的行為產生影響,不管是為了什么,既然自己得到了這個做好事得獎勵的系統,那無論如何都應該做下去。
可是至少他計劃好的那些關于慈善會的制度呢?到底應不應該實行?
他想不出答案,只好先把這個問題放一放,等有答案了以后再決定該怎么做。
“有請四有慈善會總會長陳銘先生!”
他很不喜歡這種方式,大家輪流上來講幾句好聽的話,就好像年終工作匯報一樣,說的人沒意思,聽的人更沒意思。
可是似乎所有人都早已習慣了這種模式。
陳銘深吸一口氣,起身向周圍的幾十個人微笑示意,然后在稀稀拉拉的掌聲中走向了話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