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技巧的兵術就是偏向于傀儡的催動,裝備的加持,或者一些研發的輔助等等。
兵形勢的兵術就更不用說了,都是一些臨場發揮威能的兵術,增強軍團突擊性,增強靈活性等等。
而李儒的兵術歸根到底應該說是出自兵權謀派。
其實兵權謀這個設定就有點不講道理了,所謂兵權謀家,即戰略家,班固言其特點為“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兵權謀家注重軍事戰略研究,兼通形勢、陰陽、技巧各派之長,實是兵家的魂魄所在。
意思就是說,權謀不僅僅有自身權謀的內容,而且所謂陰陽,技巧之類也在我的權謀里面。
現代有句話叫做軍事是政治的延伸,所以政治權謀的發揮本身就能夠給戰爭帶來巨大的影響。
通過這個概念擴大一下軍事家的概念,就會發現很多問題。
商鞅算不算軍事家?
對比一下,吳起,管仲,商鞅。
吳起:強國強軍加戰績彪炳。
管仲:強國強軍加略有戰績。
商鞅:強國強軍加基本沒戰績。
從傳統意義上來說,自然認為這是政客而不是兵家,其實講道理,從兵技巧,兵權謀的角度來說,稱之為兵家也不是不對。尤其是大家都知道,商鞅的變法本身就是營造的****國家。
這僅僅是權謀家關于內政方面的一塊,本質上來說,孫子十三篇其實就是講了一場戰爭涉及到的十三個方面的權謀算計。
尤其是在上戰場之前的幾篇內容,說的是戰略運籌。
《始計篇》第一、講的是廟算,即出兵前在廟堂上比較敵我的各種條件,估算戰事勝負的可能性,并制訂作戰計劃。
《作戰篇》第二、講的是廟算后的戰爭動員及取用于敵,勝敵益強。
《謀攻篇》第三、是以智謀攻城,即不專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種手段使守敵投降。
而李儒之類謀士在戰爭前或者戰爭之中謀略算計就是廟算,謀攻之流,相應衍生出來的兵術也是直指核心,更加難以抵御。
就像李儒一個玉璽一個火燒洛陽徹底將聯軍瓦解,掐掉了漢室最后一口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