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壇先生手執寶劍,把雞冠一割,口中念念有詞,把雞血點在棺材各處……
“……各孝子賢孫,跪拜……”
堂壇先生宣布跪拜,接著念起祭文:“今有貴州省Z市南拓區大足鎮青杠村朱家寨人李鐵柱,生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庚戌年壬午年庚申日,卒于中華人民共和國乙酉年辛巳月甲午日,享年三十五歲……”
“日吉時良,天地開張,黃帝造屋,魯班架喪,造下此屋,不能久停喪,門神門神,大顯威靈,吾今借路,遣發喪行……”
“……手執七星大寶劍,打破兇星化微塵,起起起——”
掌壇先生一聲起,抬棺眾人馬上使力,碩大棺材騰空而起,馬上有人將棺下長凳抽走,扶著棺材向擬定好的路線前行。
帶路的則是手拿“黃煙”之人,一路燃放,引導著抬棺隊。
點鞭炮的人早已在擬定好的路線上放好火炮,照著順序,依次燃放,只見“噼里啪啦”的聲音不斷……
而哭喪的人們聲音也不落后,跟在棺材后面,一路送行。
山路狹窄,可棺材巨大,要把棺材送到墓穴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早有村民拿著樓梯、高凳各種在沿途搭路,所謂過山開路,過水搭橋,整個過程中棺材不能落地,到了需要上坎的地方,數十人團在一起,一起使力,舉著棺材就往上推。
“一、二、三,起!”
上千斤的濕木棺材,在村民們齊心協力的努力之下,只花了十幾分鐘便抬到了后山的墓穴處。
李國發把準備好的米遞給了掌壇先生,譚昌奎放米袋放平,把羅盤放在上面,開始定位。
墳埋得是好是壞,關系到李鐵柱后代的前途,掌壇先生點穴的水平最為重要。
棺材要對著哪座,朝向哪個溝,必須精準到毫厘之間。
陳一發站在后面,也瞄著眼睛看,就怕埋差了,說道:“看準點,整差了我可要找你算帳。”
有人調笑道:“你不是不信這些噻,還看得這樣緊。”
陳一發道:“不做是不做的事,做就要做好。”
譚昌奎找準方向,把確定好羅盤的位置,拿出慣用的細線,一頭遞給陳一發道:“你來親自操作,省得你說空話。”
陳一發不客氣,接過線頭,就到了另一邊,但是站得遠了,看不清楚羅盤的所指的方向,不確定是否對直了,于是把線遞給一旁的陳世杰道:“你來拿著。”他又站到譚昌奎的身后。
譚昌奎指揮著陳世杰移動線頭,一邊瞄著眼睛看是否對直,而陳一發站在譚昌奎的身后,看得更為仔細,就怕有絲毫不對。
確定好線的位置,譚昌奎馬上指揮村民去移動墓穴中的棺材,棺材要居中,線就是中軸線。
棺材放好,譚昌奎對李二狗道:“宜祿,你拿洋鏟鏟兩鏟泥巴蓋下去。”
由孝子帶頭埋葬長輩,這是規矩,李二狗完成任務,回到墳前繼續跪下。
譚昌奎念念有詞,讓所有孝子賢孫轉身跪下,把孝帕或衣服牽起來,抓起米袋中的米開始灑向他們身上。接到的米越多,受到的福祉就越多!
而一旁圍觀的村民借機開起玩笑,抓起碎泥巴砸向“孝子”們。
最后的儀式完成就宣告整個葬禮結束,幫忙的村民拿起洋鏟、鋤頭開始磊墳,要用泥巴把整個棺材蓋住,還要磊出墳的樣子來。
李二狗從地上起來,看著父親的“家”,知道他永遠離開了自己,而未來的路,要一步一步的走下去,從此撐起這個家的責任就落到了他的肩上。
從這一刻起,世上再無李二狗,只有李宜祿!
男人,生來就應該頂天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