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吳大鵬和何歡在私下就聊過,何歡當時的回答是,沒有產業我們就創造產業。
所以他把李宜祿這樣有創業**的年輕人叫了回來。
路要一步一步的走,只要李宜祿打了樣,成功之后,自然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把其他年輕人也吸引回來創業。
此時吳大鵬把這個問題再次提出來,就是排雷。
青杠村的村民他很理解,如果幫扶的單位有錢下來,所有村民都希望的是錢能分到自己手中,而不是加入什么合作社。
畢竟做生意有虧有賺,萬一虧了呢?
如果產業做失敗了,這個責任由誰來承擔?
張棋年近五十,一生奮斗,退耕還林之后不種地,圍田造塘養起了魚,去年過年時靠賣魚就收入一萬多元,整年下來比種地帶給他的收入番了兩番。
文件上的字看得他眼花,放下資料,說道:“沒有產業的就鼓勵他們創業啊,李宜祿不是也要回來創業嗎,無煙炭以前誰聽說過,現在的年輕人外面闖,見的比我們多,只要村里鼓勵,我相信他們有的是點子。”
正好他兒子有一個想法,想做收購藥材的生意,此時正在外面學習相關的知識,他很希望村里出點幫扶政策,給點現金作啟動資金。
他從自已的利益出發,得出的建議卻和何歡的想法不謀而合。
何歡道:“咱們即然成立合作社,肯定要有負責人,上對組織負責,下對百姓負責,每一分錢都要花到實處,不能亂用。所以合作社入股的產業,都要有專業的財務人員,保證每一筆錢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分紅,當然是根據利潤和股金來分,但在前期,這肯定不是村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主要收入還是他們在這些企業里工作,賺得的工資。我們這樣做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充分地把外出務工人員吸引回來,讓他們能在家工作,與父母孩子相伴。”
讓村民們富裕起來,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何歡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與家人團聚。
他在摸村情的時候,詢問了很多留守兒童,他們的夢想無一例外,都是希望爸爸媽媽能陪在自己的身邊,伴隨著自己成長。
同時大部分孩子又表示理解父母外出,如果他們不出去打工,又哪來錢供他們上學。
“所以第一步,我們是要把企業辦起來,讓村民可以就近工作,賺到與在外面一樣多的錢,這樣才能把他們守在村子里,而不是考慮分紅的問題,我相信只要規模做起來,利潤自然會增加,那么分紅也就水到渠成。”
李宜祿帶頭鼓掌,說道:“書記講的這些,我都能深刻的體會,一個人在外,每逢佳節倍思親,心中充滿了孤獨和寂寞。以前是沒有平臺,現在村里既然有幫扶支持,我相信很多人都愿意回來,我們的明天也必將更美好。”
何歡道:“所以我看了你的報告,覺得可行,已經上報給我原單位的領導,他答應支持我們二十萬塊錢,用來發展我們村的第一個村民自主創業項目,也就是你的無煙炭廠。”
楊宇聞言心動,問道:“書記,那我的木柴加工廠呢,你能給我爭取多少資金?”
一個無煙炭廠就能讓何歡代表村里拿出二十萬,那他們的企業要擴大規模,村里多多少少都會支持一些,眾人都露出了期待的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