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
“還是照著剛才說的那個樣子做吧,”
“這兒,這兒也鋪上,這里不用,我這里要留空的。”
劉饕意味自己來的已經足夠早了,可是剛走到門口聽見里面傳來的說話聲,無奈地聳了聳肩膀。
門打開著,男人才一走進,就看到屋子正中間站著的白錦兒,
她今日穿著檀色夾絨袍子,頭發簡單地在頭頂挽了個髻,插著她唯一的那支小蝴蝶金簪;這幾天已經冷了下來,但白錦兒除了換了身上的袍子和腳上的靴子之外,依舊沒什么多余的保暖措施。特別是那一雙白白肉肉的手常在袖管外面晃悠著,
就算是劉饕看著,
也覺得冷的慌。
腳步聲吸引了白錦兒的注意,她轉過頭來,看見是劉饕之后又轉回了頭去,
“廚房有早食的粥和油條,我籠著火這會兒還沒冷,劉叔你餓了就去吃點兒吧。等會兒還要你幫忙呢,多吃點不然到時候沒力氣。”
“好好好,
我這免費苦力不就是來幫你了么。”
劉饕晃悠著進了廚房,果然看見簡易搭起的灶上架著個大陶鍋;掀開鍋子一開,里面的雪菜雞絲粥還冒著騰騰的熱氣。拿起大碗給自己盛了滿滿一大碗,又拿了幾根酥脆的油條架在上面,劉饕端著大碗又走了出去。
“我說你們來的這么早做什么,
循著例,你們做工不都得過了晌午再來嘛。”
他這話是和這群匠人的領頭說的,人家正低頭干著活兒,聽見劉饕問話抬起頭靦腆地笑了笑,
“反正咱沒事,這不是,白小娘子趕工期么。請咱這一日三餐地吃著,咱用心些,也是應該的。”
包給自家干活的匠人的飯食本就是慣例,但少有人家像白錦兒這樣子包三餐的。尋常窮苦些的人家一日甚至只吃兩餐,包三餐這樣好的待遇,就算是這些老工匠也極少遇到。
更何況白錦兒可是毫不吝嗇,一餐有肉有菜有主食,不時還做些小點心之類的給這些工匠填嘴,吃不完的也讓人家的帶回家給家人,
這樣好的東家,自然而然就叫人干活有動力。
白錦兒也知道,
這入冬了做活兒的人少了的,更不要說沒幾個月就要過年了,進了正月人家不可能來給你干活的;自己對裝修這事兒要求也精細,要是不加點趕的話,怕要等明年春天才能全部弄好。
只是工行舊例,做工是晌午之后才開始,
她若是硬要求人家早來,不說別人愿不愿意——傳出去名聲也不大好聽,
在這沒什么信息傳播渠道的時代,口耳相傳便成了最主要的方式;古代人對這種事情也十分看重,要是還沒開店就有了不好聽的流言,對日后店鋪的經營也不利。
所以她想到了這點。
做一頓熱乎的早飯花不了多少的錢,
最起碼對白錦兒來說是這樣的。小菜園現在已經能種植出上好的水稻和小麥,每次只需要多支付一百積分就能將稻子和麥子加工成大米和面粉,
雖然能兌換的數量有限,
但哪怕只是與外面購買的米面三七混合搭配,煮出來的飯,蒸出來的饅頭包子,都要比普通的米面做出來的味道好上不少的。
不要小看一頓好飯,
對于這些干苦力活計的人來說,一頓飽飯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吃飽是首選,但如果既能吃飽又能吃好,那錦上添花的部分,加分權重就會慢慢增加。每日里白錦兒換著菜譜地給這些工匠做飯菜,沒幾天的功夫,
大概就兩三天,
他們就發自內心地愿意來給白錦兒趕工了。
“嗬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