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兒科醫生緊缺,
醫院被迫取消兒科急診夜診。
去年1月份,
一場全球肆虐的流感,
讓中國的各個醫院里擠滿了病患。
然而,醫生們紛紛累到病倒。
上海各個醫院的兒科,平均排隊4小時;
深圳某醫院里,兒科醫生一天接診300個患兒,
是普通門診工作量的三倍,不少醫生帶病堅持;
天津某三甲醫院因為兒科醫生全部病倒而導致兒科停診……
也是這時候,
部分人才驚覺自己的孩子早已身處危險之中。
石田衣良在《反自殺俱樂部》里說,
人們往往會對別人的危險處境毫無察覺,
只因為自己沒有置身其中,
所以感覺變得愚鈍。
這是人類的通病。
在我寫這篇文章、查詢兒科醫生資料的時候,
依然時不時就能看到這樣愚蠢的言論:
“我是一時情急就打了她(醫生)一巴掌,
但她收入那么高,
也不至于就不干醫生這一行了吧。”
“就是說啊,
醫者仁心,他們不會辭職不干的。”
“你沒吃飯,關我屁事。”
我不知道如何評說這一類人,
他們最常用的伎倆就是,
你跟他講道理,他跟你講道德。
他們的言語,聲聲嘲諷,句句誅心,
成了壓垮醫生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們很快就會意識到,
兒科醫生大逃離的背后,將是9000萬家庭退無可退。
早前就有廣州日報發布消息稱,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東院,
21名兒科醫生中,
有4名被民營醫院高薪挖走,
月薪三萬,還不用上夜班。
一邊是高薪、時間自由、受人尊重,
一邊是收入不高、加班嚴重、動輒被打被罵。
不難想象,不久的將來,
兒科醫生從公立醫院流向民營醫院的速度會越來越快。
到那時,只會出現一種情況:
愿意且能支付更多錢的家長,
孩子將會在民營醫院接受更好的治療。
而剩下的人,
則只能在下半夜孩子生病的時候,
守在急診門口,
掰著指頭算還有多久醫生才上班,
醫院才開門。
暴力傷醫—醫生流失—醫患關系加劇,
這個惡性循環的閉環已經形成,
而我們每一個人都身處其中。
可以預見,兒童醫療已經到了寒冬,
在寒冬里,沒有誰能獨善其身。
在《人間世》里,
有這么一個片段,
搶救一個病危兒童、
連一頓飯都沒顧得上吃的朱月鈕醫生,
因為對另一個患兒家屬說話沒有耐心,
被投訴到醫院醫務處和市民熱線。
花了大半天時間解釋、寫保證書、座談后,
家屬同意和解,同時也提了一個疑問:
“是什么讓你繼續堅持在這里的?”
朱醫生的一段話,或許就是答案。
她說:
“人的一生,絕不只是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它在隱藏著憂傷、尷尬、傷痛、茍且,
但我相信,
醫生這個職業,
會比別的更容易找到人生存在感。
醫者是暗夜里的提燈者,
他們一心想為我們抵御黑暗,
為何總有人試圖打破那盞燈。
寒冬之下,
提燈者尚在堅持,
而我們普通人能做且一定要做的,
難道不是更多的善意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