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早年間就在呂宋、婆羅洲、蘇門答臘、占城、馬六甲乃至印度東海岸經商定居的華人,利用鄭和艦隊施加的天威,迅速與當地統治者交好,獲得了極高的地位,以及種種特權。
甚至有人直接借助天朝之位,直接上位成當地的統治者。比如永樂年間的呂宋總督府和舊港宣慰司,都是下南洋的福建人和廣東人建立的。
當這些人在當地位高權重,乃至統治一方后,便開始不約而同的招攬同宗同鄉,一起來共富貴……或者說共同守住這富貴。于是大明百姓了開始大規模的下南洋、甚至下西洋!
只是當宣德五年鄭和去世,龐大的艦隊就地解散,朝廷永罷下西洋后,漢人在南洋的政權失去了依托,才最終在土著政權的反撲下,一個個土崩瓦解,大明在南洋的領土擴張也戛然而止。
然而閩粵百姓下南洋的步伐卻沒有受到影響,他們在物產豐饒、土地肥沃、廣袤無主,土人智商普遍不高的南洋嘗到了甜頭,又怎會放棄這一方熱土?
于是二百年間,民間自發的下南洋從未停止過。
“天頂一只鵝,
阿弟娶畝阿兄無。
阿弟飼仔叫大伯,
大伯聽著無奈何,
收拾包古過暹羅……”
潮州人幾乎都是聽著這首下南洋的搖籃曲,從嬰兒長大成人的,然后其中相當一部分,便如歌中所唱的那樣,收拾包裹下了南洋。
而且經過兩百年,一代代人的不懈耕耘,如今閩粵百姓下南洋,早已不是生活所迫那么簡單。而是一種男兒上進,出人頭地的奮斗方式了。
就像徽州人長大后,會去全國各地經商一樣,潮州人長大后,就會去南洋發財。然后將賺到的財富反哺國內,在家鄉大興土木,購置產業,以待年邁后落葉歸根。
所以潮州這個窮地方,才會有那么多如皇宮般金碧輝煌的豪宅大院。單靠當地規模有限的自然經濟,羸弱的商品經濟,可是遠遠支持不起來的。
“聽說潮州人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子弟下南洋。”潘仲驂身為集團高層,自然明白趙公子的目光所及何處。他一臉不可思議道:“那舒通判告訴我,別看潮州府共有戶口不到百萬,可在海外的潮州人卻已經超過了百萬。據說漳州那邊也差不多,真是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啊。”
“沒什么好大驚小怪的!”趙昊卻一擺手道:“一千年前的唐朝,我們就建起了很成熟的廣東通海夷道!那就是我所謂‘海上絲綢之路’之濫觴,我們的祖先早已證明,駕船直抵西洋不是難事,從南洋西洋獲得財富也絕非癡人說夢。太史公云‘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所以閩粵百姓下南洋的行為再正常不過,倒是我們大驚小怪才不正常!”
說著他滿臉痛心的加重語氣道:“可笑、可恥、可悲!”
ps.為慶祝三月一號開學這一特大喜訊,茲決定連續三天三更作為慶賀。非如此不足以表達我此刻的輕松歡樂解脫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