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柳成龍議事完,朱翊镠再次問起朱八戒等人有沒有消息。
可給出的回復依然是沒有。
這讓朱翊镠與王象乾都更著急了。
只是身在遼陽也愛莫能助,到底是沒找到還是已經出事了不得而知。
落入茫茫大海中,如果出事兒,極有可能連尸體都找不回來了。
柳成龍也沒有立即回朝鮮,而是等待將要簽署的條約明細。
關于與朝鮮方的這份條約,因為朱翊镠之前考慮得很清楚,所以也準備得很充分,特意將申用懋請來遼東。
專門負責這件事兒。
之后朱翊镠才算正式接見鄧子龍。
使團成功歸來,首先當然高興,從鄧子龍口中了解到一些基本情況。
使團到了東南亞以及歐洲共十幾個國家,交流、學習、參觀、貿易
對于鄧子龍而言,更多的是驚喜與震撼;而對于朱翊镠而言,其實一切早在他的預料之中。
更詳細的出使他國所得,以張簡修鄧子龍為首,命人合力編輯一本書,叫作世界之旅。
書里有詳細的介紹,將從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個方面,進行國與國之間的對比剖析。
出使他國的意義就不用說,在鄧子龍看來無與倫比。
朱翊镠感覺預期達到了。
不過使團這些考察學習所得,應該傳遞給更多的大明官員,讓他們知道出使他國的意義到底有多大。
而不是傳遞給他這個皇帝,他早知道中西正在逐步拉開距離,幾乎朝著完全不同的方向在前進。
而未來證明西方國家更加成功,東方總體越來越保守落伍了。
所以對朱翊镠而言,是要進一步強化并推動出國學習深造的理念,至于意義,他早已經刻入骨子。
相比較各種震撼與激動,他更關心這次出使他國帶去兩萬多人,返航時帶回來多少,肯定有人回不來。
還有,他也關心這次出使他國途中經歷哪些磨難遇到哪些困難。
畢竟,自古至今,國人都有報喜不報憂的不良習俗。
果不其然,問到這些問題時,鄧子龍頓時沉默了。
是學習到了很多,但代價巨大,確實也死了好多人。
途中有生病不治身亡的,有遭遇海浪翻船溺水而亡的,有遇到海盜襲擊戰死的,還遇到一場流感
總之,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完美。
不愉快的事情很多。
去時兩萬多人,回來時才一萬六千多人,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總共有幾千人已經離開了這個世界。
這與打一場硬仗沒多大分別。
比征戰科爾沁部、打擊日本海軍兩戰加起來死去的人還多。
朱翊镠也想過,肯定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做事沒那么容易。
越是大事,犧牲越大。
這個通常都是成正比的。
說起途中遇到的困難與犧牲時,鄧子龍聲音哽咽,眼眶都紅了。
可朱翊镠暫時也沒有心情聽,畢竟這邊的事情都還沒有解決呢。
尤其是談到各種犧牲時,朱翊镠覺得更是需要精心策劃,為下一次的出使做好準備,必須回京仔細研究。
鑒于此,朱翊镠在了解基本情況之后,便讓鄧子龍先領軍回京候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