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二十多天的長途跋涉,朱翊镠終于抵京了,從兩宮太后到鄭皇后到內外官員再到百姓幾乎個個興奮。
在眾人眼里,皇上回京意味著從上到下方方面面的壓力都減輕了。
申時行日盼夜盼,皇上回來了,那他又可以輕輕松松當他的首輔了。
只要皇上在,感覺再也沒有哪一位首輔有他輕松自在,通常只需點頭附和就行了,什么主意都不用出。
皇上坐鎮遼東一年多,他這個首輔感覺前所未有的壓力。兩鬢斑白了,人也顯得憔悴,瘦了一大圈兒。
若非鄭妙謹替他抗下許多壓力,他真不知道自己能夠堅持多久。
不知有多少個夜晚,他都是徹夜難眠,雖然也有是為兒子申用嘉的事兒操心,但絕大部分還是因為國事。
所以從得知皇上啟程之日起,申時行就在數著日子,早就安排好了官員去迎接,從京城一直到山海關。
鄭妙謹的期盼就更不用說了。
她一方面要教育孩子,一方面還要操心國事,眼下又有孕在身。
雖然她曾經對相沢說,有心愛的男人在身旁固然更好,可不在時也不比覺得生無可戀,一樣要過好日子。
但誰又不希望自己心愛的男人在身邊呢拋開感情不說,至少不用她操心國事了,只需一心一意照顧孩子。
朝中官員也盼皇上早日回京,盡管也有一部分官員因為害怕所以只是嘴上說說,但大部分還是真心實意。
畢竟如今都知道皇上的英明,原來或許還有所懷疑,但現在沒了。
再也沒有人懷疑皇上的決策。
皇上的許多決策,起初甚至都有強烈反對覺得不可行的,但隨著時間的推進,才知道原來是如此富有遠見。
比如收服女真族與蒙古族各部,當初反對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覺得不是帶著兩個累贅自討苦吃嗎
可現在沒有人覺得了,改造過后邊患問題迎刃而解,邊患問題解決了,軍費開支自然減少,那就可以一門心思忙生產,全國人負擔都減輕了。
雖然暫時需要支援他們,但這只是短暫的,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其實,與俺答汗、三娘子他們達成的和平共識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再比如,廢除延續幾百年乃至上千年的守制之禮,起初反對的聲音更是此起彼伏,不知有多少人抗議呢。
后來當有人父母真的與世長辭,而手頭又有要事走不開的時候,才知道原來這種彈性的改變有多得人心。
而且這種改變,就是父母過世不必強制必須守制三年的改變,還有一個理念貫穿始終侍奉死者不如善待生者。
活著的時候不好好孝敬,等到人死什么都沒了,再怎么侍奉也是徒勞,不過是安慰自己減輕自己的愧疚罷了。
這個理念已經得到越來越多人的共鳴與認同。
所以朝中的官員都期盼皇上早日回京,再對那些落后的祖制與禮儀進行一次大洗禮,讓大明煥然一新。
百姓更是盼望皇上回京。
尤其是窮苦百姓,是皇上公平公正地分給他們田地,讓他們不再挨餓,對未來的日子有了盼頭。
當然,也還是有不希望皇上回來的豪強權貴,甚至希望永遠別回來。
無它,只因皇上一回來,就要對他們下手,割他們的肉放他們的血。
但這一部分人終歸是少數。
無論如何,在一片歡呼聲中,朱翊镠安全抵京了。
這一路上的安全確實沒有問題。
朱翊镠選擇走陸路回京,除了他帶的那一萬精兵,整個遼東境內都有王象乾與李成梁安排的軍隊相送。
過薊鎮時戚繼光也安排了人。
然后便進京了,等到進京又有申時行他們安排的部隊迎接。